打开陶白白前妻鹿角角直播间的商品页面,“爱因斯坦脑子” 的宣传语很吸引人:“不用做手术,买了就能用,轻松有高智商”。可是在商品描述最下面,却用小字写着 “虚拟产品,不发货”。有消费者下单后发现 “货不对板”,联系客服维权时,得到的回应是 “这是提供情绪价值的心理安慰剂,买的是开心,不是真脑子”。
记者看了交易记录发现,这款虚拟商品分三个档位:2.1 元的 “基础款” 只有文字祝福,2.58 元的 “进阶款” 送电波视频,2.88 元的 “顶配款” 多了一句主播专属语音。虽然内容很粗糙,但是销量一直涨,到曝光的时候已经超过 5700 单。按均价 2.5 元算,单这款商品就给鹿角角带来了超过 1.4 万元的收入。
“当时觉得好玩,2 块钱买个乐子,看到‘自动长到身上’的宣传还笑了半天。” 买家小林告诉记者,收到文字祝福时虽然有点 “被忽悠” 的感觉,但是想到价格便宜,也就没追究。可是也有消费者不满:“宣传说‘变聪明’,结果只有一句话,这不是打擦边球诱导消费吗?”
这事传开后,法律从业者给出了专业解读:“商家已经明确标注‘虚拟产品’,而且没承诺实物交付,从法律层面看,不算欺诈。” 但是律师也提醒,“增智慧”“自动生效” 这些话术还是有诱导性,“就算是虚拟商品,宣传也该守住边界,太夸张可能会引发消费纠纷。”
更让消费者无奈的是退款难题。因为虚拟商品交易马上就完成,而且单价低于 3 元,大多数人嫌麻烦不愿意维权。有用户试着申请退款时,平台显示 “虚拟产品一经购买概不退还”,客服就以 “已经提供情绪价值” 为理由拒绝。有法律人士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虚拟商品也该有合理的退款权益。但是 “小额高频” 的交易特点,让实际维权没什么操作空间,“很多人觉得‘吃个哑巴亏算了’,反而让这类商品有了生存的地方。”
“买‘爱因斯坦脑子’的人,可能真需要补补脑子”“2 块钱买个段子,这波是商家和买家的双向奔赴”…… 社交平台上,关于 “虚拟脑子” 的讨论满是调侃。支持者觉得,现在压力大,这类低成本的 “情绪商品” 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就像买电子锦鲤求好运,图个心理安慰而已”;反对者就批评鹿角角 “吃相难看”,怀疑她借前夫陶白白的流量炒作,“离婚后经常出争议话题,现在又靠奇怪的商品博眼球,消耗大家的信任”。
有意思的是,不少买家还玩起了自嘲的梗。有人晒出退款失败的截图,配文 “发现被骗的瞬间,突然意识到‘脑子’真的到货了”;还有人把收到的电波视频剪成搞笑片段,意外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这种 “反向玩梗” 的氛围,让原本的消费争议慢慢变成了一场网络狂欢。
情绪消费的核心是满足精神需求,但是商家要分清 “娱乐” 和 “诱导” 的边界:“可以卖玩笑,但是不能卖欺骗。” 像 “爱因斯坦脑子” 这类商品,要是能在宣传中明确 “仅为娱乐”,减少夸大的说法,或许能减少争议。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情绪解压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认清虚拟商品的本质,避免对 “功效” 有太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