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所秉持的 “我想做到事事有回应”,不仅是他个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更是其面对公众关切、行业动态与人生历程的行动哲学。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诸多言行之中,成为解读其行业生存逻辑的重要钥匙。
2025 年 7 月 15 日,于正在长微博中清晰阐释了这一理念:“我啥都敢说,也不怕失去,但我想做到事事有回应,这是我活着的证据和快乐的理由。” 这里的 “回应” 包含两层关键含义,一方面是对公众质疑的直面,主动澄清各类争议,如剧集延期、艺人纠纷等问题,避免信息真空导致猜测滋生;另一方面是对自我原则的践行,通过持续输出观点,强化个人在行业中的存在感与价值认同。
在新剧宣传遭遇争议时,于正的回应迅速而直接。针对新剧《临江仙》被批 “难看” 的舆情,他当天就发文称 “被眼红的人盯着”,并用 “六大门派围剿光明顶” 的比喻来形容行业竞争的激烈,同时抛出 “开播 2 小时破 6000 热度” 的数据进行有力反击,维护剧集口碑。当《御廷谣》因投资方与制作方矛盾导致延期时,他没有选择隐瞒,而是直接公开 “更换投资方” 的内情,让公众了解项目变动的真实原因,避免了猜测的进一步发酵。在艺人管理方面,旗下艺人滕泽文私自发文引发风波后,他火速声明 “艺人未报备违反守则”,并宣布将其劝退,以果断的切割姿态维护公司规则,展现出对行业秩序的坚守。
于正的回应不仅局限于工作事务,还常常延伸到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当孙菲菲感谢他早年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时,他公开呼吁 “忘掉过去伤害,让恶人承担因果”,并进一步鼓励全体受害者:“不要因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这一回应将个人之间的互动升华为对公共议题的价值观输出,传递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素人女孩 “七七” 走红事件中,在网友 @他关注街拍女孩事件后,他主动留言联系家属,并后续跟进进展:“已联络上但未见面,有后续会告知。” 这既展现了他对潜在新人的发掘意愿,也强化了自己 “亲民操盘手” 的形象。
于正坦言,自己的回应方式曾经历过调整。“早年见恶评必反驳,后发现反助长对方流量,现改为直接拉黑,避免量子纠缠。” 这种从 “争辩” 到 “屏蔽” 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更高效的注意力管理策略 —— 只回应那些能够转化为自身优势或对自己有益的话题,将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然而,对于正 “事事有回应” 的理念,也存在一些质疑声音。有观点认为他的回应存在营销工具化的倾向,例如借《临江仙》的争议助推 “破万庆功” 的热度,被指 “以反黑之名行炒作之实”。在规则执行方面,也被质疑存在双标,对旗下艺人滕泽文 “不报备即劝退” 的强硬态度,与他自己提前宣布《玉茗茶骨》“会更爆” 的 “开香槟” 行为形成对比,被批规则不对等。此外,在对孙菲菲事件的回应中,“我们的人生很长” 等措辞,被部分网友视为淡化行业结构性问题的 “鸡汤话术”。
尽管存在争议,但于正的 “事事有回应” 绝非简单的耿直或冲动,而是糅合了流量驯化、人设强化和行业话语权争夺等多重考量。他通过将公众质疑转化为剧情预热,维持自身 “敢说真话” 的幕后大佬形象,并以主动披露部分真相的方式,在行业事件中争夺定义权。正如他在长文结尾的剖白:“畅快第一”,这种看似情绪化的回应,实则是他精心计算的行业生存法则,让他在复杂的娱乐圈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话题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