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惊险的海外赶海视频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美国博主贝基李・罗尔斯在冲绳海滩录制视频时,因被花纹艳丽的海螺吸引,徒手将其捡起,并晃动倒出内部沙石。直到发现螺内有活物后,她才将其放归大海。事后经查询资料,她惊恐地发现自己触碰的竟是大理石芋螺 —— 剧毒鸡心螺的一种,其毒液足以致人死亡。
这段充满意外的视频收获超 3000 万次观看,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后怕:“要是我,肯定也会捡那个螺”“在海滩不能随便捡东西”。不少人坦言,面对色彩斑斓的贝壳,很难克制住捡拾的冲动,尤其是内陆游客,普遍缺乏对海洋危险生物的辨识能力。这场意外不仅让博主心有余悸,也成为了网络上的热点科普案例,推动海洋安全知识的广泛传播。
鸡心螺因其贝壳呈圆锥形或鸡心状而得名,其表面花纹如同大理石纹理或织锦网格,越是色泽艳丽的个体,毒性往往越强。这类生物的口腔内藏有特殊的箭状齿舌,形似鱼叉,能够瞬间刺穿皮肤并注射毒液,最快可在 30 秒内使猎物麻痹。目前全球已知约 500 种鸡心螺,广泛分布于海南、福建、冲绳等热带海域的珊瑚礁和沙滩,常因美丽外表让人们放松警惕。
然而,博主徒手接触剧毒生物的行为也引发争议。部分网友批评其为 “博流量冒险”,担心此类视频会误导公众效仿。专业人士紧急发声,呼吁网红在创作内容时应承担起传递安全知识的责任。对此,海洋专家给出详细安全建议:在海边活动时,切勿捡拾陌生贝壳,尤其是色泽鲜艳的活体螺类;避免触碰礁石缝隙中的生物;不随意投喂海洋动物;赶海时务必穿戴长筒胶鞋、厚手套,并使用夹子代替徒手操作。若不慎被蛰伤,需立即用带子绑紧伤口近心端,减少肢体活动,保持冷静并尽快就医,维持呼吸循环是救治的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推动了 “海边危险生物图鉴” 在网络的广泛传播,网友们自发标注高危物种。此外,鸡心螺的毒素虽危险,却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科研人员已成功从其毒液中提取出非成瘾性镇痛剂,效果可达吗啡的千倍,目前正应用于癌症疼痛和神经疾病的研究。这场由网红意外引发的热议,不仅为公众敲响了海洋安全警钟,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海洋生物复杂而微妙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