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为什么开始烦雷佳音了?”这个话题近期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发酵,引发诸多讨论。雷佳音的演技实力有目共睹,生活形象也一贯低调亲和——这样一位公认的“好演员”,为何会陷入被部分观众“看烦”的尴尬境地?

雷佳音
深入观察,问题核心其实并非指向雷佳音本人。演员的“刷屏”现象固然是表层因素:从《长安的荔枝》到正在热映的《酱园弄》,再到待播片单中姜文的《你行!你上!》、冯小刚的《抓特务》、路阳的《刺杀小说家2》等十几部作品,雷佳音的身影的确高频出现。但真正触发观众“审美疲劳”按钮的,是更深层的角色同质化困境。
纵观雷佳音近年作品轨迹,一个清晰的“委屈”中年男性形象路径浮现出来。无论是《长安的荔枝》还是《酱园弄》,时代背景迥异,角色命运却惊人相似——处处碰壁、隐忍无奈的“窝囊”特质成了挥之不去的标签。这条道路从让他崭露头角的《我的前半生》就已铺就,以至于观众看到他的脸,便下意识预设了角色的委屈基调。
更值得注意的是,角色固化现象在行业中并非孤例。张译出场自带“最正义警察”光环,黄磊几乎等同于“知心大叔”专业户,王耀庆一出场观众便知“最有钱总裁驾到”,沈腾则必然承包剧中最大笑点……这些优秀演员的面孔成了高度可预测的剧情风向标。
当演员与特定角色深度绑定,国产影视剧在人物设定上的“固化”趋势非但未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其直接后果是观众无需动脑,仅凭演员名单就能猜出故事走向。当新鲜感被高度“套路化”的叙事不断消磨,观众的厌倦情绪自然滋生。长此以往,“被烦”的又岂止雷佳音一人?
当然,演员本身也承受着委屈。他们忠实执行剧本赋予的任务。雷佳音在《绣春刀2》中的凌厉狠辣、《超时空同居》中的多面魅力,都证明他绝非只能困守单一类型。真正的症结在于:市场为“雷佳音们”提供的类型舞台是否足够宽阔?
当下影视创作似乎陷入了一个同质化的闭环。流量逻辑主导下,制作方对“热点”和“潮流”的追逐远超对生活真实的挖掘与反思。作品成败的关键指标变成了能否冲上热搜,而非能否真正触动心灵。当资本蜂拥至同一类安全题材时,创作撞车不可避免。演员纵有突破之心,也常陷入无多样化角色可选的窘境。
因此,观众真正“烦”的,从来不是雷佳音或任何一位具体演员,而是影视作品整体创新乏力带来的审美倦怠。当银幕上充斥着似曾相识的故事与固化形象,再精湛的演技也难掩剧本的苍白。制作方并非不知问题所在,但在市场回报的重压下,启用“雷佳音们”饰演其已被验证成功的角色类型,成为风险最低的安全牌——那张观众熟悉的“委屈”脸,本身就是一种票房或收视的保障。
打破这一闭环刻不容缓。 若影视创作持续困于套路化叙事与人物固化的泥潭,终将面临观众的集体转身。市场的活力源于持续的新鲜感与深刻的共鸣,这要求创作者有勇气跳出舒适区,投资方需给予创新尝试更多包容。只有当角色挣脱“委屈中年”、“霸道总裁”、“知心大叔”的刻板标签,当故事真正触及生活肌理而非追逐热搜幻影,“雷佳音们”的多元实力才能绽放,观众也才能重获久违的观剧惊喜。
当雷佳音的脸成为角色委屈的“通行证”,当张译的出场自带正义光环,我们是否已默认了角色与演员的“终身绑定”?当资本的安全牌一次次压下创作的冒险,观众厌倦的究竟是演员,还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叙事面具?影视创作的同质化困境,终将倒逼市场重新审视:是继续依赖熟脸保障,还是敢于撕下面具,让角色真正活出演员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