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直播卖货,但全网都在用我的脸带货。”这不是电影台词,而是演员温峥嵘正在面对的真实困境。2025年,AI深度伪造技术让“数字分身”危机逼近每个人,就是你的脸,可能正被陌生人用来做直播、打广告,而你毫不知情。

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AI数字人定制”,会跳出上百家店铺,公然提供“明星形象带货”服务。商家毫不避讳地说:“给我十分钟视频,就能让任何人为你24小时打工。”价格更是低得惊人:基础版每月只要500元,高仿版也不过3000元。
为什么这类行为越来越猖獗?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被抓到最多赔几万,没被抓到一个月能赚十几万,这笔账谁都会算。”违法成本低、收益高,让不法分子纷纷铤而走险。
最近,一段“特朗普”用中文推销保健品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视频中的人物表情自然、口型精准,连他标志性的手势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指出其瞳孔反光异常,普通人几乎无法分辨真假。
这种威胁不仅限于名人。浙江一位普通教师发现自己的脸被用在在线教育广告里;江苏某企业高管更因“AI换脸”视频被骗近百万元。AI伪造技术已不再是明星的专属问题,它正在快速蔓延到普通人身上。
目前,法律对AI侵权的惩罚明显不足。建议借鉴欧盟做法:首次侵权就重罚到“倾家荡产”,屡犯者必须追究刑事责任。韩国在严打Deepfake犯罪后,相关案件大幅下降,证明“重典治乱”确实有效。
值得庆幸的是,反制技术也在进步。市面上已有多种检测工具:腾讯“智影”可通过数字水印识别篡改内容;斯坦福团队开发的系统能捕捉微表情的细微异常;区块链存证则让侵权证据无法抵赖。内容平台也应负起审核责任。抖音推出的“AI换脸检测”功能值得肯定,但还需更多平台加入。建议建立“1小时内快速下架机制”,让虚假内容无处藏身。

普通人也能学会识别AI伪造。记住三个技巧:看眨眼是否自然(AI常忽略眨眼或频率异常);观察发丝边缘是否模糊或失真;留意背景光影是否与人物不协调。
AI技术发展必须有底线。近日,一家AI公司因擅自用明星形象训练模型被重罚,释放出明确信号:技术创新不能成为侵权的借口。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连“亲眼所见”都无法相信,社会的信任基础将被瓦解。当每个人都开始怀疑视频真假时,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安全感,更是整个数字社会的运行根基。
在这个“眼见未必为实”的时代,保护数字肖像权已刻不容缓。我们需要更严格的法律、更先进的检测技术、更有责任感的企业,以及更警惕的公众。今天受害的是温峥嵘,明天可能就是你我。守护数字身份,就是在守护每个人的尊严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