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前一天的深夜,董璇本该在对第二天仪式的期待里入眠,却被张维伊姑父的一个要求打乱了所有节奏。对方突然提出要加 5 位亲友来吃饭,包括自己妹妹全家和朋友。可这场婚礼早就定了实名手环、按位置备餐的流程,根本没有多余名额。
董璇试着轻声拒绝,还主动提议让这些亲友改去北京的回门宴,既不耽误大家相聚,也不影响正宴的流程。可姑父根本不接话,先说 “挤一挤就行”,又补了句 “北京没人认识我们”,态度强硬得没给商量的余地。最让人不舒服的是,全程张维伊都低着头不说话,连句打圆场的话都没有。最后还是董璇退了步,想出 “加椅子不加桌子” 的折中办法,既没让男方亲戚没面子,也守住了流程能控制的底线。
其实这场婚礼,从一开始就是董璇不断妥协的结果。她不是没有向往过浪漫,第一次婚姻没实现的海边婚礼,这次原本想圆了这个梦。可张维伊一开口就说 “96 岁的姥姥不方便走远路”“得告慰葬在大同的父母”“方便亲友来”,非要把仪式办在山西大同的传统酒店里。就算心里满是失望,董璇还是点了头。甚至她一开始就不想再办婚礼,只因为张维伊是第一次结婚,特别看重仪式感,她又一次顺着男方家的需求做了。
就连婚前说好的 “不生孩子”,也没能守住。张维伊后来反悔了,一会儿说 “这是父亲的遗愿”,一会儿又说自己特别想要孩子。46 岁的董璇明明知道高龄怀孕风险有多大,最终还是松了口,只说 “顺其自然”。男方当时拍着胸脯承诺 “真有孩子我来带”,可这份承诺能不能做到,谁也说不准。
平常相处的时候,这样的 “让步” 也没断过。张维伊总说 “我的世界里只有你”,可这话背后,是他经常打乱董璇的时间安排。每次闹了矛盾,最后都是董璇妥协留下来,还自嘲 “真是一物降一物”。为了让女儿小酒窝能慢慢接受新家庭,她更在意维持表面的和谐。亲戚们时不时插手家里的事,压力也全是她一个人扛。
但董璇也没完全让自己处于被动中。她早就和张维伊签了详细的婚前协议:要是真怀了孕,男方得承担大部分家庭开支,不仅要管小酒窝的抚养费,还要负责她父母的赡养费。甚至连张维伊朋友圈发什么都做了限制,不准发负面内容。她也从没藏着掖着,直说自己现在这么拼命拍戏,就是为了还前夫留下的债务。这份经济独立的清醒,比什么都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