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3 日,波特兰开拓者队的一则官宣,深夜点燃了中国球迷的朋友圈:刚被下放到发展联盟仅 24 小时的杨瀚森,紧急召回一线队,将出战北京时间 11 月 4 日主场对阵洛杉矶湖人的焦点战!从发展联盟训练馆到摩达中心的聚光灯下,这位 20 岁的中国中锋,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 “NBA 过山车” 之旅。

之所以能火速回归,离不开他在发展联盟的惊艳表现。据开拓者随队记者贾森・奎克透露,杨瀚森在短短训练中展现出超强适配性:队内对抗赛送出 6 次精妙助攻,策应视野堪比明星中锋萨博尼斯;篮下脚步训练成功率从 65% 飙升至 82%,进步肉眼可见。与此同时,球队主力中锋罗伯特・威廉姆斯虽伤愈复出,但每场仅能出战 20 分钟左右,内线轮换急需可靠人选,杨瀚森恰好踩准了这个关键窗口。
不过,本赛季的 NBA 征程对他而言并非一路坦途。前 5 场常规赛,他场均仅获得 5.8 分钟出场时间,贡献 1.8 分 0.8 篮板,在队内中锋序列中排名第五,几乎处于 “隐身” 状态。但细节里藏着成长的希望:对阵掘金时,他 3 分钟内接连完成勾手得分与盖帽防守;面对森林狼,他的挡拆质量被教练组评为 “队内顶级”。开拓者总经理乔・克罗宁直言:“他的传球视野和学习速度,是我们不愿放弃的核心价值。”
这次 “24 小时下放再召回” 的操作,实则是开拓者重建期的深谋远虑。球队没有让新人枯坐冷板凳,而是采用 “阶梯式培养” 模式 —— 先在发展联盟的低强度环境中打磨防守脚步、优化体能分配,再快速召回一线队感受顶级对抗节奏。这一路径,与当年掘金队培养约基奇的方式如出一辙。主帅比卢普斯早已明确表态:“本赛季的目标不是赢多少场球,而是全力帮助杨瀚森适应 NBA。”

舆论场上,对这件事的评价却冰火两重天。支持者纷纷点赞:“这才是科学的育才方式!比起坐穿板凳,这种双向流动才是新人的出路。” 也有球迷满怀期待:“看他季前赛的传球功底,说不定真能成为‘中国约基奇’!” 但质疑声同样刺耳:“场均 1.8 分还占着名额,是不是靠中国市场才留下的?” 更有人翻出他赛后聚餐的照片,指责他 “不专心训练”,却无视那是球队批准的正常休息时间。
接下来,真正的 “大考” 即将到来。对阵湖人的比赛中,杨瀚森若登场,将直面 10 届全明星中锋安东尼・戴维斯。戴维斯的超强压迫力,将是对他技术、心理与适应能力的终极试炼。有趣的是,杨瀚森擅长的高位策应和假动作脚步,恰好是破解湖人联防的有效利器。即便只获得 3 分钟出场时间,这次顶级对位也将成为他 NBA 生涯中极具意义的注脚。
其实,我们更该反思对年轻球员的成长心态:为何总用 “速成” 绑架成长?姚明新秀赛季场均也仅 13.5 分,却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成为传奇。如今的杨瀚森,带着从淄博走向世界的篮球梦想,在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与高强度身体对抗的夹缝中艰难前行。他的每一分进步,都值得掌声与鼓励,而非苛责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