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5 日,布鲁克林篮网的一则官宣让中国球迷的心揪了一下:刚签约 22 天的中国球员曾凡博被正式裁掉。从 9 月 23 日签下合同到 10 月 15 日离开球队,这段始于期待的 NBA 旅程,终究没能撑过季前赛的考验。而篮网那句 “祝愿康复顺利” 的声明,反倒让舆论炸了锅 —— 这到底是职业选择,还是早有预谋的 “流量收割”?

很多球迷可能没看懂曾凡博签的Exhibit 10 合同到底是啥,说白了这就是 NBA 的 “训练营临时工协议”:非保障、没底薪,本质是给球员一个 “试岗” 机会,得靠季前赛表现竞争唯一的双向合同名额,要是被裁去下属发展联盟待满 60 天,最多能拿 5 万美元奖金。
对篮网来说,这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既能用低成本考察球员,又能借曾凡博的中国身份预热中国赛。有媒体早就点破,签约时间恰好卡在澳门赛门票开售前夕,直接带动门票售罄,球队还顺势推出了他的球衣周边。而对曾凡博而言,这却是赌上健康的机会 —— 毕竟他 4 月底刚经历腰椎横突骨折,8 月初才恢复训练,连国家队都错过了,根本没多少时间准备。
两场中国赛,是曾凡博仅有的展示机会,可总共 13 分 06 秒的出场时间里,他交出了 “0 分 0 出手 0 篮板” 的尴尬数据,只留下 1 次抢断和 3 次犯规。第二场比赛更是被教练彻底弃用,全程坐在冷板凳上,现场球迷的叹息声隔着屏幕都能听见。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困境远不止腰伤。曾凡博在和央视主持人于嘉连线时才透露,上赛季受伤后不仅腰椎骨折,还一直受脑部后遗症困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让他连高强度训练都难以坚持。比赛里他被安排在底角,既接不到队友传球,防守时又因腰伤导致对抗吃亏,两次犯规都是被对手轻松晃开后的无奈之举。用球迷的话说:“他不是没实力,是身体根本没恢复到能打 NBA 的状态。”

中国赛刚结束 3 天就火速裁员,篮网的操作彻底点燃了舆论。评论区里 “吃相难看” 的吐槽刷了屏:“合着就是找个中国球员撑场面,比赛结束就卸磨杀驴?”“早知道留不下,何必给人希望又泼冷水”。
北京记者勇方方的点评更直接:“篮网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中国赛热度蹭完了,自然没必要留着了”,还建议曾凡博别去发展联盟,不如好好规划未来。其实这种 “短暂过客” 的剧本,中国球迷早已眼熟:从周琦到张镇麟,不少球员都曾拿着类似合同冲击 NBA,最终因伤病或机会不足离开,只是这次篮网的 “时间卡点” 实在太刺眼。
被裁后,曾凡博的工作室很快回应:会回美国专注康复到 100%,再评估未来规划,还强调 “能站上 NBA 赛场已是宝贵经历”。而国内媒体几乎一边倒地建议:回 CBA 北京队才是最实在的选择。

如今的北京首钢早已不是当年的 “伪强队”,休赛期刚引进赵睿,加上周琦和陈盈骏,本土核心堪称 “冠军级别”。曾凡博的 3D 属性正是球队需要的,他在 CBA 曾有 41% 的三分命中率,要是能恢复健康,完全能成为冲冠的关键拼图。在北京队他能拿百万级年薪,还能稳坐主力,比在 NBA 边缘挣扎强太多。
骂篮网 “流量收割” 没错,但我们更该看到曾凡博的勇气。22 岁的他明明知道身体没恢复,却还是敢去 NBA 拼一把,这种心气已经胜过很多人。篮网的做法虽然现实,却也揭露了 NBA 的生存法则:这里不缺潜力股,只认 “即战力”—— 比起 19 岁的新秀,22 岁还带着伤病的他,确实不是重建球队的优先选择。
所谓 “失败” 从来不是被裁,而是从此放弃。看看杨瀚森在开拓者站稳脚跟,林葳去 NCAA 练级,中国球员冲击 NBA 本就需要 “曲线救国”。对曾凡博来说,回 CBA 把身体练壮、把数据打漂亮,24 岁再冲 NBA 也不晚;就算留下,能成为国家队的核心战力,同样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