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吴江区平望镇的一座工厂里,44 岁的陆鸿正用不太灵活的手指调整着轮椅车头的转向装置。这个专为残疾人设计的可原地转弯装置,是他最新的科技助残成果。车间里,35 名残疾员工各司其职:坐轮椅的专注于相册烫金,聋哑人熟练操作着缝纫机,肢体障碍者在电脑前设计文创产品 —— 这里是中国残疾人就业的典范,也是一个脑瘫患者用半生书写的生命传奇。
1979 年出生的陆鸿,因高烧引发的中毒性脑炎,从小就被贴上 “脑瘫” 标签。3 岁才学会走路,7 岁仍需扶墙摇晃前行,语言不清、肢体不协调的他,在学校遭同学用铅笔扎手霸凌,求职时被面试官将两毛钱扔进茶杯羞辱:“连狗都不如,狗还能看门。” 最绝望时,他站在河边想结束生命,却因一句 “傻子都活着,你凭什么死?” 意外劝回轻生女孩。对方赠送的笔记本上,稚嫩的字迹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也能救人。”
2005 年,陆鸿用三个月啃完 PS 教程,带着自学的 3D 电子相册技术找到摄影师。当动态光影在屏幕上流淌时,对方震惊:“这东西值 2000 块!” 当天,他揣着人生第一桶金回家,妻子抱着他哭了整夜。两年后开照相馆,前三个月零生意,他推出 “免费拍证件照 + 修丑术”—— 将歪脸修正常却保留个人特征,排队的人群从街头排到巷尾。
命运并未就此放过他。2016 年,投入 70 万与合伙人做相册生意,却被架空资产,仅剩下淘宝店和两盒订书钉。“当时我连跳楼的心都有。” 陆鸿回忆,是丈母娘提供免费用房并借款 10 万,母亲追加 20 万,7 名员工承诺 “一年不要工资”,才让他在废墟上重建工厂。如今,他的相册销往故宫、华为、哈佛大学,年营业额达 1500 万,产品出口美日英法等 7 国。
工厂 48 名员工中,35 人是残疾人。肢体障碍的刘子龙,在陆鸿定制的单手键盘训练下,从月薪 1800 元的客服成长为年入 20 万的电商主管;聋哑人陆志成,从只能做门卫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动作慢≠无能,给机会就是顶梁柱。” 陆鸿打破计件制,按健全人标准发工资,干得多的额外奖励。他研发的轮椅车头已帮助 200 多名残疾人自由出行,更成立助残工作室,带动 130 余人辅助性就业。
从 “傻子”“小陆” 到 “陆总”,称呼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偏见消解。陆鸿常说:“房子有天花板,但人没有。” 作为苏州市人大代表,他提案建设残健融合的 AI 共享空间,让残疾人通过智能设备参与数字经济。在央视镜头前,他扭着僵直的脖子坚定表态:“我不要被同情,我要被尊重。”
当被问及最大成就,陆鸿指向车间里正在打包的员工:“看,他们在笑。” 这个曾被命运按在尘埃里的男人,用 22 年时间,将苦难酿成照亮他人的光。正如他在工厂墙上写的那句话:“我们只是动作难看一点,但每一滴汗水都闪着尊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