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灯光在威尼斯电影节的放映厅重新亮起,舒淇站在掌声雷动中,泪水无声滑落。这个瞬间被镜头捕捉,成为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动人的画面之一。直到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女孩》首映礼上,她才首次道出那泪水背后的复杂情感。

《女孩》这部作品源于舒淇的真实经历。影片中,少女林小丽在酗酒父亲的暴力阴影下成长,那些躲进衣柜逃避现实的场景,正是来自舒淇的童年记忆。
“钥匙转动铁门的声音,衣柜拉链缓缓拉上的画面……这些细节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恐惧的年纪。”舒淇在北京首映式上如是说。影片中特意放大的摩托车引擎声,完美复刻了她童年时的恐惧,“只要听到楼下摩托车响,我就知道父亲回来了,全身肌肉都会绷紧。”
而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刻画,同样源自真实生活。舒淇坦言,母亲18岁生下她时自己还是个孩子,“她不是不爱我,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爱”。片中母女共进素面的温情结局,是她用三四十年时光才达成的情感和解。威尼斯的泪水,既是对过往的告别,也是对自我的释怀。
作为导演处女作,《女孩》凝聚了舒淇十年的心血。从剧本创作到现场调度,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她的全部精力。“做演员时只需要专注于角色,而做导演要操心灯光、美术、演员状态,甚至连盒饭都要过问。”舒淇在威尼斯记者会上坦言。首映前,她完全无心打理妆容,“满脑子想的都是观众会不会提前离场,媒体会给出怎样的评价”。

当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5分钟时,积压已久的压力 瞬间化作泪水。“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在艺术表现上,舒淇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她舍弃了直观的暴力画面,转而用“铁门撞击声”、“衣柜内的喘息声”等细节来营造恐惧氛围。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曾引发团队内部的争议,但最终被观众评价为“比直接呈现更具冲击力”。
《女孩》对家庭困境的真实描绘,触动了全球观众的内心。威尼斯首映结束后,一位韩国观众含泪分享:自己看完电影后立刻报警,救出了正遭受家暴的孙女;意大利影评人则评价,影片中“父权压抑”与“女性觉醒”的主题超越了文化界限,具有普遍的人性共鸣。
这种跨越国界的共情,让舒淇第一次意识到,她的创作已不再只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成为千千万万受过伤害的女孩的回声。“我拍的是童年,但很多人说,那也是他们的昨天。”
主演白小樱在首映礼上回忆拍摄“衣柜戏”时的情景:灯光暗下,镜头启动,她蜷缩在狭小空间里,呼吸急促。舒淇没有站在监视器后,而是蹲在柜子旁,紧紧握着她的手,轻声说:“这不是表演,是我们共同的经历。”那一刻,两人的眼泪同时落下。
这份来自女性创作者之间的理解与支持,深深触动了舒淇。当她看到年轻演员如此真实地演绎出自己曾经历过的恐惧与沉默,泪水不仅是对演技的认可,更是对女性彼此看见、彼此疗愈的力量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