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1 日,吉林白城市文明办公示的 2025 年第二批 “吉林好人” 候选人名单中,00 后基层干部齐某的 “孝老爱亲” 事迹引发全网热议。其事迹包括照料糖尿病住院的奶奶、带爷爷游北京天安门、帮老人操作手机、入户做家务,甚至 “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 等细节,被部分网民批评为 “过于琐碎”,不符合省级道德模范的分量。这场争议不仅暴露了基层评选机制的漏洞,更折射出公众对 “好人” 标准的认知分歧。
齐某的事迹公示后,网民分成鲜明两派。支持者认为,“记挂父母口味是真实情感表达,日常坚持比宏大叙事更难”,尤其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帮助老人操作手机、调整饮食偏好等细节,恰恰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孝道的创新实践。有网友举例:“我奶奶糖尿病需要控糖,我妈坚持十年不买含糖食品,这难道不算孝行?”
反对者则认为,省级奖项应聚焦 “十年照顾瘫痪亲人” 等具有社会感召力的事迹。“放辣椒” 这类日常行为更适合社区表彰,硬凑进省级评选被调侃为 “但凡有件大事迹,何至于写辣椒?” 更有网民质疑基层推荐敷衍,“广场宣传栏的好媳妇,现实中虐待公婆” 的案例被反复提及,强化了公众对评选 “关系户”“指标摊派” 的负面认知。
事件发展一波三折。8 月 11 日,白城市文明办首次回应称,接到质疑后已取消齐某候选资格,理由是 “事迹确实比较弱”,并撤回公示。但次日吉林网发布报道称 “资格未取消”,强调其事迹经基层推荐和实地复核,符合 “孝老爱亲” 标准,却未解释此前的取消决定。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引发更大争议,网民批评 “舆情后仓促取消资格是懒政”,未公示筛选标准更加剧了公信力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吉林好人” 评选流程显示,候选人需经基层推荐、实地复核、层层把关,但齐某事迹中 “带爷爷游北京天安门” 等细节,实际上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支撑,这也让部分网民质疑其家庭背景是否影响了评选公正性。
此次争议暴露了基层道德评选的深层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乡镇干部透露,“好人” 评选常被当作 “指标分配”,“每个村每年必须推荐一人,有时实在找不到典型,只能凑数”。这种机制导致 “放辣椒” 这类琐碎事迹被包装成 “孝老爱亲” 案例,而真正需要表彰的 “十年照顾卧床父母” 等事迹反而被埋没。
专家指出,日常孝行与省级荣誉的错位,本质是价值认知的代际差异。年轻一代更注重情感表达的细节,而传统评选标准仍倾向于 “苦情叙事”。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孙春晨建议,评选标准应与时俱进,“若将‘放辣椒’转化为‘多年坚持照顾父母饮食偏好,让家常菜传递亲情’,更易体现平凡中的坚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