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2 日,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一条狭窄村道上,一起看似普通的会车纠纷因 “亮证威胁” 事件引发全网关注。驾驶黑色奔驰 SUV 的侯某某与对向车辆驾驶员李某某发生争执时,竟从车内取出其丈夫的《行政执法证》向对方出示,试图以此迫使对方退让。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侯某某被警方行政拘留 5 日(8 月 5 日至 10 日执行),其丈夫黎某也因证件管理问题被立案调查。
事件发生后,防城港市公安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51 条(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作出处罚决定。经查,侯某某为钦州某民营汽配企业员工,并非公职人员,其丈夫黎某系防城港市某消防救援站二级消防士。黎某因未妥善保管执法证件,将其随意放置于妻子私家车内,已被消防部门以 “违反工作纪律” 立案调查。
据现场行车记录仪显示,当日侯某某在争执中多次向李某某晃动执法证件,并伴有 “我让你看看什么叫权力” 等言语。值得注意的是,侯某某驾驶的奔驰车系 2025 年 1 月购买的二手车,购价 17.8 万元,首付 10 万元后仍需偿还贷款。其亮证行为纯粹出于 “吓唬对方” 的动机,并无实际执法行为。
事件背后还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侯某某父亲与李某某父母系未出五服的邻村表亲,两家相距仅 800 米。争执过程中,侯父现场认出李某某并告知其住址,并非通过公安系统查询。警方核查确认,7 月期间无任何查询李某某个人信息的记录。这一细节在 7 月 31 日侯某某报警要求删除视频时再次显现 —— 民警陪同侯家前往李家时,双方家长因亲属关系当场相认,凸显乡村社会熟人网络的特殊性。
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执法争议同样引发关注。李某某 7 月 24 日首次报警时,警方以 “无肢体冲突和财物损失” 为由建议协商处理;而侯某某 7 月 31 日因车牌曝光后收到多地虚假挪车信息报警时,民警连夜陪同其前往李宅。尽管警方强调两次出警均符合程序,但沟通中 “表述不规范” 问题仍导致涉事民警被批评教育。这种 “选择性执法” 质疑,暴露出基层警务在应对舆论压力时的处置短板。
8 月 3 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发布通报,承认事件因 “处置不当” 放大矛盾,承诺全面整改干部管理漏洞。通报特别指出,侯某某亮证行为虽未造成实质性危害,但其将执法证件异化为 “特权工具” 的举动,严重损害了公权力的公信力。值得深思的是,事件中暴露出的 “证件滥用” 现象并非孤例 —— 近年来多地频发公职人员家属利用执法证件施压平民的事件,折射出公权力监督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目前,侯某某已被送往拘留所执行处罚,黎某的调查仍在进行中。这起 “小纠纷引发大震动” 的事件,不仅为公职人员及其家属敲响了公器不可私用的警钟,更促使社会重新审视公权力象征与公民权利的边界。正如当地官方在通报中所言:”任何试图将执法证件异化为特权符号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和舆论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