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海拔 5000 多米的兔子湖区域,意外拍摄到一只通体雪白的藏羚羊幼崽。这只幼崽紧紧依偎在黄褐色母羊身边,在灰褐色的高原草甸上跳跃嬉戏,如雪莲般纯净的身影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这一发现不仅为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研究打开新窗口,更引发公众对高原物种生存与保护的深刻思考。
经保护区科研团队分析,这只幼崽的白化现象源于隐性基因突变导致的酪氨酸酶缺失。这种基因变异使得黑色素合成通路被阻断,动物毛发、皮肤完全失去色素,形成罕见的 “白化表型”。与常见的环境适应性白化不同,此次发现的个体虹膜仍为正常褐色,排除了 “白变” 可能,确认为典型的白化病个体,这是自然遗传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这种突变虽不直接影响种群生存,但会给个体带来显著生存压力:白色毛发使其在黄褐色高原环境中成为天然靶标,捕食风险较正常个体高出 40% 以上。
在阿尔金山保护区的监控画面中,这只白化幼崽始终紧贴母羊活动,稍有风吹草动便迅速躲到成年个体身后。科研人员观察到,其在正午强光下频繁闭眼,疑似存在视觉敏感问题。高原地区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 3 倍以上,缺乏黑色素保护的皮肤更易出现灼伤和癌变。此外,”白化个体的存活率通常不足正常个体的 1/3。” 阿尔金山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副科长李欢坦言,“它们需要更频繁的群体庇护,也更容易成为狼、雪豹等天敌的捕猎目标。”
此次发现地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首个高原生态保护区,与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共同构成总面积超 40 万平方公里的 “青藏高原大保护体系”。经过 40 余年保护,这里的藏羚羊种群已从 1990 年代的不足 2 万只,恢复至 2025 年的 6.5 万只。
这只白化幼崽的发现具有重要科研意义。其基因样本已被送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用于研究高原动物遗传多样性与适应性演化机制。”白化个体就像天然的 ‘ 基因标记 ‘,能帮助我们追踪特定基因在种群中的传递规律。” 参与研究的遗传学家张伟表示,”这对理解藏羚羊如何在低氧、强紫外线环境中维持基因健康至关重要。”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尔金山藏羚羊种群中已连续两年发现白化个体。这种现象并非孤立事件,2024 年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也相继记录到白色藏羚羊,显示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是种群恢复的积极信号。”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藏羚羊保护专家约翰・史密斯评价,”丰富的基因多样性,正是物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天然屏障。”
在阿尔金山的皑皑雪山下,这只白色幼崽的命运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它的存在既是自然演化的奇迹,也是生态保护的缩影。正如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监测日志中写下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高原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藏羚羊,更是整个青藏高原的未来。” 这只雪域精灵的故事,或许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又一经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