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诈案件频发的当下,一种特殊现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部分电诈从业者在与受害人沟通时,会暗示 “别汇款只聊天”。这看似矛盾的举动,实则揭示了电诈产业链中被胁迫从业者的生存困境与道德挣扎,也让反诈领域面临新的认知挑战。
化名阿勋的电诈从业者的经历令人唏嘘。他被贩卖至缅甸妙瓦底园区后,陷入了残酷的生存循环。为避免因 “业绩” 不足遭受毒打、水牢等酷刑,阿勋在诈骗过程中试图向目标对象暗示自己身份可疑,不断劝阻对方转账,仅通过聊天拖延时间。然而,对方将这一异常举动误判为新型诈骗话术,直接拉黑了所有联系方式。这一行为导致阿勋因 “业绩空白” 陷入更危险的境地,随时可能面临电诈集团的残酷惩罚。
电诈集团内部实行严苛的 “业绩挂钩生存” 制度,未完成诈骗任务者将面临系统性虐待,断食、剁手指等暴行在园区内并非个例。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部分良知未泯的从业者被迫选择折中方案,在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夹缝中艰难求生,阿勋的 “暗示劝阻” 便是这种挣扎的体现。
据了解,阿勋通过邮件持续向外界曝光园区黑幕,在与目标对象的沟通中也始终保持礼貌克制的方式,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他在道德底线与生存压力之间的痛苦冲突。但在现实中,这类特殊的求救信号往往被公众当作新型诈骗话术。调查显示,多数人接到可疑电话会直接挂断或拉黑,仅有极少数人会尝试周旋试探。而反诈教育中 “不接陌生来电”“所有陌生转账都是诈骗” 的绝对化导向,在提升公众警惕性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这类求救信号的误判。
电诈话术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了识别难度。被胁迫者的暗示常采用模糊表述,如 “你觉得我像骗子吗?”“汇款前再想想” 等,这些话语很容易被误解为心理操控技巧,而非绝望中的求救信号。在电诈高发的社会环境下,公众对陌生人的初始信任度极低,甚至出现过民警劝阻转账时,部分受害人仍坚信骗子身份,反而向其通风报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公众普遍缺乏对电诈园区暴力生态的认知,难以理解 “被迫诈骗者” 的存在,自然也很难将反常沟通与求救信号联系起来。
面对这一困境,专业人士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反诈建议:在遵循 “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若对方主动提及诈骗风险或刻意拖延汇款,可尝试反问园区位置、武装守卫特征等细节,观察其回避程度;同时,应将完整聊天记录提交至国家反诈中心 APP,警方可通过行为模式分析锁定潜在受困者。
“别汇款只聊天” 的反常举动,撕开了电诈产业链的一道口子,让人们看到了光鲜话术背后的暴力与血泪。如何在筑牢反诈防线的同时,为那些身处地狱却未泯灭良知的被胁迫者保留一线生机,不仅需要公众提高辨别能力,更需要社会对电诈园区生态进行更深入的认知与反思,让求救信号不再被淹没在反诈的 “绝对化防御” 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