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其应用已渗透至生活的各个角落,然而,本应提升效率、改善生活的 AI,却被部分不良消费者用于突破道德底线,在电商领域掀起了一股恶意退款的歪风。
近期,不少商家反映,他们遭遇了一种利用 AI 工具实施的新型欺诈手段。一些消费者通过 AI 软件伪造商品瑕疵图片或视频,以此欺骗商家获取全额退款,却保留完好的商品。从水果上逼真的霉斑,到衣物的破损痕迹,再到充电宝鼓包的假象,AI 生成的虚假证据在光线、纹理等细节上极为逼真,给传统的审核流程带来了巨大挑战。
此类恶意退款行为给中小商家带来了沉重打击。许多商家频遭 “货款两空” 的困境,部分店铺因恶意退款率过高,不得不被迫涨价 30% 以维持运营。平台原本为防止薅羊毛而设置的 “销毁商品才退款” 规则,如今却被 AI 造假巧妙利用,成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任破裂的导火索。
面对这一乱象,主流电商平台纷纷采取应对措施。自 2025 年 4 月起,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全面取消 “仅退款” 政策,改为由商家自主处理纠纷。淘宝上线了 “AI 鉴诈师”,该工具能够精准溯源图片生成工具,有效识别如豆包、DALL・E 模型等留下的痕迹;拼多多则选择延长退款审核周期,并要求消费者在视频举证时需包含动态操作,以此增加造假难度。
法律层面也为商家维权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据《民法典》第 577 条,恶意仅退款的行为需赔偿商家损失,广西就曾有买家因 11 元衣服的退款欺诈行为,最终被判赔 800 元。此外,伪造证据骗取退款金额超 5000 元的,可能构成诈骗罪,已有品牌方通过起诉恶意退款者,成功获赔 500 万的案例。部分平台还将恶意退款行为纳入信用黑名单,对涉事消费者的消费信贷等权限进行限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此类风险,商家也在积极行动。他们要求买家提供未修图的原始照片及实时拍摄视频,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一旦发现 AI 造假,商家会立即向平台提交 “恶意售后” 举报,并同步向 12315 投诉。在商品销售策略上,低价商品优先提供运费险,高单价商品则采用 “到货验视” 再签收的方式,减少风险。
AI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却因部分人的不当使用沦为欺诈工具。正如网友所言:“AI 不该给缺德插上翅膀。” 在享受 AI 带来便利的同时,全社会都应共同努力,维护电商市场的诚信秩序,让技术回归服务大众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