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游客反映部分景区公厕因粪便堵塞无法正常使用,部分厕所甚至因粪污溢出被迫关闭,游客无奈之下只能在户外用挡板遮挡身体如厕,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也暴露出景区在服务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据游客描述,在景区游玩过程中,本就数量有限的公厕多数处于脏乱状态,不少因堵塞无法使用。随着天气逐渐炎热,粪污溢出的厕所周边气味难闻,严重影响游玩体验。更让游客尴尬的是,由于厕所关闭且无替代方案,一些游客只能在户外找相对隐蔽的地方,用自带的挡板或雨伞遮挡身体如厕,不仅狼狈不堪,还破坏了景区的环境。
面对游客的投诉,涉事景区承认临时厕所依赖人工加水车维护,在缺水时厕所就会关闭。但在旅游旺季,供水调度严重滞后,导致厕所长期陷入 “脏 – 关 – 等水” 的死循环。工作人员将问题简单归因于 “供水不及时”,却未解释为何没有提前储备水源或升级设施。同时,景区强调 “户外排便违规”,却未给游客提供任何替代如厕方案。对于户外遗留的粪便,景区仅表示 “由执法局处理”,但未公示具体的清理措施或监督机制,这样的回应被游客批评为缺乏诚意。
事件曝光后,景区紧急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在堵车高发路段,如环湖 10 公里间隔区增设免冲水生态厕所,以缓解如厕压力;优化供水调度,加密加水车频次至 2 小时一班,并通过景区 APP 实时公示厕所可用状态,方便游客查询;计划逐步将临时厕所升级为太阳能供水式固定厕所,配套化粪池集中处理系统;还将接入人流监控系统,如闸机、摄像头等,动态调配清洁资源,避免局部区域厕所超负荷使用。
此次景区如厕问题并非个例,以赛里木湖为代表的偏远景区普遍存在 “旱厕依赖症”“旺季服务断裂” 等共性难题。这些景区往往风景秀丽,却因如厕等基础服务跟不上,出现 “最美风景配最差厕所” 的讽刺现象。如何平衡 “生态保护” 与 “人性服务”,成为偏远景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 5A 景区,因如厕问题引发负面舆情,也印证了 “细节体验决定复游率” 的说法。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将厕所运维纳入景区 KPI 考核体系,并向社会季度公示整改进度,接受公众监督,倒逼景区提升服务质量。
针对景区如厕难题,也有旅游达人给游客提供了实用建议。错峰出行是个不错的选择,避开 7-8 月的旅游旺季,或选择清晨、傍晚入园,能减少如厕排队时间;游客可自备应急物品,如携带便携马桶袋、遮挡伞等工具,应对突发状况;若遇到厕所关闭且无替代方案的情况,要立即拍摄现场证据,并拨打文旅投诉热线 12301 进行维权。
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优美的风景,更在于完善的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游玩体验。如厕问题看似小事,却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心情和对景区的评价。希望各景区能正视此次暴露的问题,切实落实整改措施,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便捷、舒适的服务,不再为如厕难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