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头条新闻_热点资讯_字字头条

猩球崛起?美国实验猴再逃脱,生物安全警钟为谁而鸣

2025-10-29

密西西比州公路上侧翻的卡车,四处逃散的实验猴,警方射杀的枪声,这些好莱坞大片般的场景,在美国现实中再次上演。
2025年10月28日,美国密西西比州59号州际公路,一辆运送实验用猴的卡车发生侧翻事故,多只恒河猴趁机逃脱。警方迅速采取行动,最终​​除一只猴子外,其余全部被射杀​​。
当地警方警告民众这些猴子“具有攻击性”且可能携带病毒,而杜兰大学则坚称这些猴子“不具有传染性”。
这已是美国三年内至少第四起实验猴逃脱事件。从2022年宾夕法尼亚州的事故,到2024年南卡罗来纳州43只恒河猴“越狱”,再到此次事件,实验猴逃脱似乎已成为​​美国的周期性生物安全事件​​。

事件全貌:密西西比州的紧急追捕

当地时间10月28日下午,密西西比州59号州际公路海德堡镇北部路段,一辆运输实验用猴的卡车发生侧翻事故。现场目击者描述,事故导致多个猴笼破损,​​数只恒河鸡在公路旁的树林间跳跃逃窜​​。
警方接报后迅速封锁事故路段,并与野生动物部门联合展开搜捕。警方使用了热成像技术来定位逃脱的猴子。截至当晚10时,除一只猴子下落不明外,其余逃脱个体均被击毙。
涉事猴子为恒河猴,体重约7.7公斤,是全球医学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动物之一。这些猴子原本饲养在新奥尔良的杜兰大学国家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经常向科研机构提供灵长类动物用于研究。

说法矛盾:警方与校方的表述分歧

事件中,警方与杜兰大学就猴子健康状况的表述出现明显分歧。
当地警长办公室警告民众,这些猴子“具有攻击性”,可能携带“包括疱疹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病原体”,呼吁民众发现后立即报警,切勿接近或投喂。
然而,杜兰大学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随后发布声明反驳称,涉事猴子“均经过严格检疫,不具有传染性”。该中心强调,所有实验用猴在运输前均已完成疫苗接种和疾病筛查,符合美国农业部《动物福利法》标准。
​​这种官方声明的前后矛盾并非首次出现​​。在2022年宾州事件中,接触过逃脱猴子的当地居民米歇尔·法伦出现红眼、流涕等症状,但运输方始终否认存在病毒传播风险。

历史回顾:美国实验猴逃脱的频繁发生

实验猴逃脱事件在美国并非偶然。
2024年11月,南卡罗来纳州“阿尔法创世纪”研究机构发生43只恒河猴集体逃脱事件。事故原因是一名新员工在喂食后没有关好围栏门。该机构并非首次发生动物“越狱”——记录显示,2014年有26只灵长类动物从其工厂逃脱;2016年又有19只逃脱。
2022年1月,宾夕法尼亚州一辆运送100只猴子的卡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4只猴子逃跑。事后,一位名叫米歇尔·法伦的女子在接触过这些猴子后,出现红眼、咳嗽等症状,不得不注射狂犬病疫苗并服用抗病毒药物。
这些频繁发生的事故揭示了​​美国实验动物管理系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潜在风险:实验猴携带的病毒威胁

恒河猴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模式动物,可能携带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对公共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最令人担忧的是猴B病毒(疱疹B病毒)。人类感染猴B病毒后若未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70%。该病毒可通过猴子的唾液、尿液或粪便传播,尤其是通过抓伤或咬伤传播。
此外,实验猴还可能携带丙肝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病原体。美国疾控中心曾指出,实验室中的猴子可能被发现罹患肺结核、美洲锥虫病、霍乱等疾病。
然而风险评估需基于科学依据。美国疾控中心研究显示,圈养恒河猴的B病毒携带率不足1%,且通过规范操作可有效控制传播风险。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公众和应急部门往往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的健康信息​​,导致应对措施缺乏针对性。

深层剖析:生物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漏洞

实验猴频繁逃脱事件的背后,是美国生物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的多重漏洞。
运输环节的安全标准不足是一大隐患。国际实验动物运输协会标准中明确要求的抗冲击笼具测试,在美国竟无强制性规定。本次侧翻事故中,普通钢制运输笼在碰撞下完全失效,而欧盟要求的双锁防爆笼具可承受更高时速撞击。
​​应急预案的缺失同样触目惊心​​。现场画面显示,押运人员手持网兜试图捕捉受惊的恒河猴,而非使用专业麻醉设备。对比警方选择直接射杀,暴露出运输方缺乏灵长类动物应急培训和基础处置装备。
监管体系也存在明显短板。美国农业部2022年认定“阿尔法创世纪”机构存在八项违规行为,包括违反住房设施以及兽医规定。但违规行为往往只受到轻微处罚,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信息不透明更是加剧了风险。实验动物的健康档案与地方应急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导致民众在事发后难以及时获得准确信息。

解决路径:构建全方位的生物安全体系

面对实验动物管理中的安全隐患,需要从制度建设、技术标准和全球协作等多个维度构建全面的生物安全体系。
​​加强运输环节的安全标准是当务之急​​。可借鉴欧盟经验,要求所有实验动物运输箱植入GPS追踪模块,实时上传温湿度、震动数据至监管平台。同时,强制使用抗冲击笼具,避免事故发生时动物轻易逃脱。
严格人员培训与责任追究也至关重要。研究机构应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培训,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对于违规行为,应依法严惩,形成有效震慑。
提升信息透明度是缓解公众恐慌的关键。应建立实验动物健康档案与应急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确保事故发生时应对方能快速获取准确信息。同时,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避免矛盾信息引发混乱。
​​推动全球生物安全标准协调同样必不可少​​。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严格的国际生物安全标准,防止实验动物管理漏洞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威胁。
看看欧洲的做法:所有实验动物运输箱必须植入GPS追踪模块,实时上传数据至监管平台。澳大利亚研发的笼内压力传感器,能通过猴子活动频率预判应激反应。这些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正是美国生物安全管理所欠缺的。
实验猴一次次逃脱,又一次次被射杀,但问题从未从根本上解决。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真正的安全保障应该做在事故发生之前,而非事后补救。

下一次卡车侧翻时,逃出的可能不只是猴子。

       

最新文章

郝蕾手撕戛纳奖?《狂野时代》戏份全删,揭开电影圈残酷真相!

娱乐

 

阅读10273

《将门毒后》选角风暴:王鹤棣×孟子义被指”魔改原著”?

娱乐

 

阅读14444

iPhone18Pro灵动岛要“瘦身”了?20%-30%缩小,屏幕更沉浸

热榜

 

阅读14371

1.8元叫公交?石家庄“网约公交”火了!打车价一半,还能上门接

热榜

 

阅读12975

29岁云南姑娘“冷美人”孤身闯关,力压百人成荒野求生赛唯一女勇士!

娱乐

 

阅读15288

冀ICP备20017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