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 号那天,上海的王女士打开 EHB 餐厅的预订页面,一下就懵了, 这家餐厅可是好利来公子罗昊跟国际名厨一起开的,还连续两年拿到上海米其林一星,算高端里头的尖子生,结果突然说 9 月 28 号之后就暂时关门了。可就在一个月前,它还开放着 9 月整月的预订呢,那时候想订个周末晚上的座儿,最少得等 3 周。
王女士翻了翻自己在 EHB 的消费记录,去年生日在这儿聚餐的账单还清清楚楚:人均 8980 块的品鉴套餐,再加上酒水,4 个人花了快 4 万。她当时觉得值,毕竟是明星主厨掌勺,每道菜做得跟艺术品似的。可现在再看,不光 EHB 要关门,身边不少以前高攀不起的米其林餐厅,都悄悄变样了,有的推出一百来块的套餐,有的把人均消费从几千块压到几百块。以前那种 “吃一顿抵半个月工资” 的高端餐厅,现在集体遇上 “没法好好活下去” 的难题了。
EHB 要关门,其实不是碰巧。这家店 2023 年 5 月底在上海东平路开的业,靠 “北欧精致西餐 + 中国本地食材” 当卖点,一开业就火到巅峰:工作日中午的套餐人均 2680 块,晚上的品鉴套餐最低也得 4980 块,要是想配点少见的好酒,人均轻松过万。即便这么贵,开业头半年,预订电话天天被打爆,黄牛加 500 块都难抢着一个座儿。
可到 2024 年就不一样了,风向变了。王女士发现,今年年初再订 EHB,等一周就能订上,而且餐厅悄悄推出了 “周三特价午市套餐”,人均 1680 块,比原价便宜了快 40%。她当时还以为是短期促销,没成想 3 月份又出了 980 块的商务简餐,连服务员都主动推荐,说 “现在点这个的客人最多”。
消费端的变化更明显。从大众点评的数据能看出来,2024 年上海人均超 5000 块的米其林餐厅,跟去年比预订的人少了 32%,新客人增长慢了 57%,老客人回头来吃的也少了近 20%。干了 10 年餐饮的张经理说:“以前商务请客、过生日,首选都是高端米其林,现在客户更愿意去人均 2000 块左右的特色餐厅,说‘吃得舒服还不浪费’。” 他所在的外滩某家米其林二星餐厅,今年上半年生意比去年差了 40%,“一个月光房租就 80 万,再加上买食材、给员工发工资的钱,根本撑不住”。
为啥这些高端餐厅撑不住了?主要是三大压力把它们压垮了:
第一个是大家花钱的习惯变了。以前有人愿意为 “米其林” 这块招牌多花钱,觉得吃一顿贵的能撑场面,现在更看重 “东西好不好、值不值这个钱”。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说,2024 年大家在外吃饭都变理性了,“尤其是中产,不再把去高端餐厅当身份象征,反而觉得花几千块吃一顿‘还没吃饱’的饭不划算”。数据也能证明:2024 年全国人均超 500 块的高端餐饮,人均消费跟去年比降了 15%;而人均 200-500 块的中高端餐厅,来吃饭的人反而多了 18%。
第二个是成本太高,降不下来。高端餐厅对食材要求特别高,比如 EHB 常用的进口海鲜,2024 年进货价比去年涨了 22%;上海核心商圈的房租也没降,像东平路、外滩这些地方,200 平米的店面一个月房租普遍要 50-80 万;再加上星级餐厅需要更多服务员,人工成本占比从 2023 年的 25% 涨到了 2024 年的 32%。有个李总算了笔账:“以前人均卖 8000 块能赚钱,现在就算卖 5000 块,扣完成本利润率还不到 5%。一个月要是来吃饭的人不到 300,就得赔钱。”
第三个是同行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高端餐饮是小众赛道,没那么多玩家,现在越来越多餐厅挤进来,还都开始放低姿态。2024 年上海米其林一星餐厅成隆行蟹王府,推出了 189 块的单人蟹粉面套餐,比原来人均 1200 块的正餐便宜了快 80%;鲁采・兴更直接,上线了 598 块的双人套餐,人均不到 300 块,说白了就是 “靠便宜套餐拉客人,再靠高端食材赚点钱”。这么一来,那些原本死扛高价的餐厅就更难了 ——“你不降价,客人就全跑别人家去了”。
随着 EHB 这些餐厅关门,高端餐饮行业正迎来一轮 “大筛选”。以后能活下去的高端餐厅,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真有好品质”,食材、服务、环境都得配得上它定的价格,不能光靠 “米其林” 这块招牌撑着;二是 “懂客人想要啥”,比如多关注健康饮食、搞点个性化的服务,别一门心思只想着卖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