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 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自治县 2025 年特岗教师招聘笔试成绩公布,小学数学岗位三名考生中,一名仅考 17 分的考生进入资格复审环节,引发公众对教育公平与基层招聘困境的热议。这一事件折射出偏远地区教师招聘中程序合规性、教育质量底线与现实条件制约的复杂博弈。
根据耿马县教育体育局公示信息,该小学数学岗位计划招聘 2 人,但仅有 3 人报考,笔试成绩分别为 59.5 分、45 分和 17 分。由于招聘公告未设置笔试最低分数线,按规则前 3 名全部进入复审。当地教体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招聘流程严格遵循《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实施办法》,未设合格线属于程序允许范围,17 分考生 “运气好” 符合入围条件。然而,这一解释未能平息舆论质疑:对比河南(90 分合格线)、陕西(71.77 分)等省份的规范性操作,耿马县 “零门槛” 机制被指显失专业性底线。
争议核心在于规则设计漏洞。公告既未规定 “报考人数不足则核减名额”,也未设置最低分数限制,导致 “报名即入围” 现象。尽管后续环节仍需通过资格复审(核验学历、户籍等)和面试(笔试与面试各占 50%),但 17 分考生若面试超常发挥(需 90 分以上)仍可能逆袭。对此,官方强调 “录取可能性极低”—— 即便面试满分,其综合成绩仅 58.5 分,远低于第一名的 79.75 分。然而,这种 “理论上的可能” 仍引发公众对 “萝卜岗” 的猜测。
事件背后是耿马县作为中缅边境山区县的现实困境。该县 92% 为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特岗教师需驻村任教 3 年,月薪约 3000 元,期满考核合格才可入编。全年仅 15 个特岗名额,小学数学岗却仅有 3 人报考,凸显岗位吸引力匮乏。当地教体局坦言,若严格设限可能导致岗位长期空缺,学校 “无师可用”;但若为 “招到人” 降低标准,农村学生可能面临低质教学。现实案例显示,该岗位另外两名考生(59.5 分、45 分)亦未达到常规及格线,整体水平堪忧。
舆论压力下,政策调整信号已释放。临沧市拟在 2026 年特岗计划中增设笔试合格线,探索 “教育类笔试设卷面 40% 最低门槛” 等改进措施。教育界人士建议,需建立 “双底线机制”:既守住专业能力红线,又通过提高待遇(如河南 2024 年月薪提至 3880 元)、落实住房补贴等增强岗位吸引力。正如光明网评论指出,基层教育资源薄弱更需严格筛选机制,“放宽” 不等于 “无底线”。
这场争议本质上是程序正义与教育质量的深层冲突。当 17 分考生因规则漏洞获得机会时,公众看到的不仅是个体 “运气”,更是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系统性挑战。如何在 “招得到人” 与 “教得好书” 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 —— 既要动态调节招聘规则,又要从根本上改善基层教师的生存土壤。正如正观黄河评论所言:“守住招聘的质量底线,才是对乡村教育和学生最根本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