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31 日,韩剧《请回答 1988》中 “成宝拉” 的扮演者刘慧英,在 Instagram 分享的上海旅行照意外引爆中韩舆论场。十余张精心构图的自拍与城市景观中,两张 “突兀” 画面 —— 快递员趴在电动车上疲惫休憩的正脸特写,以及人行道散落塑料瓶的垃圾镜头 —— 如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这场被网友称为 “镜头越界” 的风波,不仅让 “宝拉滤镜” 碎了一地,更撕开了跨国艺人在文化表达与法律边界上的深层矛盾。
刘慧英的上海旅行照原本是一次常规的艺人营业:陆家嘴的玻璃幕墙倒影着她的暗黑系连衣裙,外滩夜景中举杯的侧脸被柔光滤镜包裹,甚至在武康路咖啡馆的自拍都精准捕捉到午后三点的黄金光线。但当网友滑动到第 7 张照片时,画面突然切换 —— 一名快递员趴在电动车上闭目养神,汗珠顺着脖颈滑落,未戴头盔的正脸清晰可辨;第 9 张照片则聚焦于某街角草坪上东倒西歪的塑料瓶,与精致的都市景观形成刺眼对比。
这种 “精心设计的反差” 迅速引发质疑。网友对比发现,刘慧英在韩国发布的旅行照多为济州岛海景、首尔咖啡厅的优雅摆拍,从未出现劳动者疲惫画面或城市瑕疵。此次却在上海旅行照中刻意插入 “苦难符号”,被解读为迎合西方对中国 “脏乱差” 的刻板印象。有网友晒出首尔弘大街头垃圾堆积的照片反问:“为何独独关注中国的角落?”
刘慧英的形象崩塌,本质是观众对 “角色投射” 的幻灭。在《请回答 1988》中,“成宝拉” 是独立果敢的法律系学生,为保护弟弟与父亲对抗权威,其 “正义化身” 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现实中,她面对争议选择删除照片却拒绝道歉的态度,与剧中角色形成强烈反差。
当镜头跨越国界,“真实记录” 与 “文化尊重” 的边界往往模糊不清。有学者指出,部分海外艺人仍秉持 “异域猎奇” 思维,将发展中国家的底层劳动者视为 “天然景观”。这种视角在摄影艺术中常见,但作为公众人物的传播行为,已超越艺术表达范畴,演变为 “权力不对等的凝视”。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Instagram 的九宫格叙事本就暗含 “精选展示” 逻辑,刘慧英的照片排列客观上形成 “繁华上海” 与 “底层上海” 的对立,这种碎片化呈现极易引发误解。
这场风波为跨国艺人敲响警钟: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一次快门都可能成为文化事件。真正的 “真实记录”,应建立在平等视角与法律敬畏之上 —— 正如上海一名快递员受访时所言:“我们不怕被拍,但希望被拍得像个人,而不是苦难符号”。
当舆论的喧嚣渐歇,刘慧英事件留下的思考却愈发清晰:在全球化浪潮中,任何文化表达都需跨过三道门槛 —— 法律的红线、道德的底线、共情的高线。唯有如此,镜头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而非制造偏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