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95 后掏粪工上班开粪车下班开奔驰” 的话题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事件主角潘浩男,这位 1997 年出生的年轻人,真实身份是浙江宁波慈溪粪便清运团队的经营者,也就是他自称的 “掏二代”,其家庭在该行业已深耕二十余载。
潘浩男的父亲从事粪便清运工作长达 20 多年,如今家庭拥有专业设备,像一辆吸污车的成本就高达约 70 万元,还雇佣了数名工人协助作业,从本质上讲,他们是在继承家业基础上的 “小微创业者”。在团队中,普通工人的月薪约 7000 元,并且包吃住,这样的收入在当地体力劳动领域处于中上等水平。而作为经营者的潘浩男,按车收费,每车 300 元,旺季时一天大约能清运 10 车,营收可达 3000 元。但这份收入背后,需要扣除高昂的燃油费、设备维护费等成本,实际净利润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丰厚。此前网传 “5 天工资 8100 元”,潘浩男明确否认,称这对普通工人而言 “太夸张”,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
至于 “开奔驰” 这一引人瞩目的现象,实则是潘浩男家庭多年辛勤经营积累的成果,并不能代表普通从业者的常态。看似光鲜的背后,这份工作实则隐藏着诸多艰辛与危险。从业者长期与粪污打交道,时刻面临硫化氢中毒、沼气爆炸的生命威胁;在炎热的夏季,室外温度高达 40℃,他们不仅要忍受高温酷暑,还极易中暑;作业过程中,污物飞溅更是家常便饭,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观念里,职业歧视普遍存在于这个行业。90 后从业者占比极低,00 后更是寥寥无几。许多从业者出于无奈,常自称 “搞工程的” 来掩饰真实身份。例如,00 后黄文静就曾因父亲从事该职业而遭受他人嘲讽。目前,行业从业者主要以 80 后为主,新人离职率超过 70%。而且,收入受季节波动明显,夏季是业务旺季,冬季则进入淡季,同时,多数工人还没有社保,缺乏应有的保障。
不过,潘浩男的生活也有温暖浪漫的一面。他的幼师女友李雅晴,毅然辞去安徽亳州的工作,奔赴宁波与他共同生活。两人还计划用 “洗净的粪便清运车当婚车”,以此打破社会对该职业的偏见,这种勇敢的态度赢得不少网友点赞。
在这一事件中,部分媒体报道存在片面性,过度强调 “高薪”“开奔驰” 等吸睛元素,却忽略了潘浩男的经营者身份以及行业高危性,极易误导公众。实际上,潘浩男的 “奔驰生活” 依托于家庭长期积累的资本与自身的经营角色,普通掏粪工依旧深陷 “低收入、高风险、低保障” 的困境。若单纯依据网传 “高薪”,不结合经营成本、健康损耗等因素理性分析,很可能误导一些人盲目入行。
值得肯定的是,以潘浩男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以务实态度挑战传统 “体面至上” 观念,他通过拍摄短视频分享工作日常,努力消解大众偏见。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社会必须减少对蓝领职业的隐形歧视。当下,人们似乎仍习惯用 “开奔驰” 这类物质标准来定义成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职业价值评判体系的单一与偏颇。粪便清运工作虽不起眼,却关乎城市正常运转,每一位从业者的付出都值得尊重,社会应给予他们公平的待遇与保障,让每一份职业都能绽放光彩,被平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