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质疑小鹏全新一代女性人形机器人IRON“藏有真人”,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于2025年11月6日发布了一条一镜到底、无剪辑的视频,直接回应争议。视频中,他完整展示了IRON的行走过程,并当场拉开机器人背部拉链,清晰露出内部结构——包括晶格肌肉系统、运输固定器、麦克风阵列、谐波关节等核心组件,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IRON是纯机器人,没有真人藏身其中。

IRON采用“骨骼-肌肉-皮肤”三层仿生设计,全身共有82个自由度。仅手部就通过谐波关节实现22个精细动作,能完成“猫步”等高难度拟人步态。其背部的晶格肌肉系统由3D打印材料制成,模拟人体肌肉纤维,配合全固态电池技术,在控制整机重量的同时,兼顾续航能力和安全性。
在智能交互方面,IRON搭载3颗图灵AI芯片,单颗算力达2250TOPS,并首发小鹏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构建起“VLT(视觉语言任务)+ VLA(视觉语言动作)+ VLM(视觉语言模型)”协同的高阶智能系统,支持对话、自主决策和复杂环境下的实时交互。机器人双耳设有麦克风阵列,模拟人类听觉;头部配备3D曲面屏,用于表情和信息可视化。
何小鹏强调,IRON不是概念产品,而是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的实用型机器人。宝钢集团已确认成为其生态合作伙伴,计划于2026年让IRON进入钢厂,承担工业巡检等任务。他还透露,2026年底前将实现规模量产,并优先落地于商场导览、门店导购等商业服务场景。

IRON高度拟人的外观和自然步态,也引发了“恐怖谷效应”的讨论。部分观众因其动作过于逼真而怀疑其真实性。研发团队解释,通过增加脚尖的被动自由度、优化运动控制算法,IRON的步态稳定性与节奏感已接近人类水平。这种争议也反映出人形机器人发展中的普遍难题:技术越进步,公众越难分辨真假,如何在创新与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作为小鹏从智能汽车向“具身智能”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IRON在全固态电池、82自由度结构、物理世界大模型等方面的整合,被业内视为重要突破。何小鹏在视频中呼吁:“请相信科技的力量”,并预测2025到2027年将是中国高阶机器人产品密集落地的三年。
视频发布后,小鹏汽车港股股价迅速上涨,反映资本市场对其技术落地能力的认可。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阅读量很快突破千万,舆论呈现两极:有人惊叹“未来已来”,也有人表示需等待第三方机构独立验证。
随着全固态电池、大模型等底层技术持续演进,IRON能否在2026年如期量产,并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将成为观察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否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的关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