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点火升空,奔赴中国空间站。这一次,飞向“天宫”的不仅是一次常规任务,更是一场跨越年龄、专业与代际的航天交响曲。

10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公布乘组名单:张陆(指令长)、武飞、张洪章。三人分别代表我国现役三大航天员类型——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并覆盖“70后”“80后”“90后”三个年代。更令人振奋的是,神舟二十一号将与仍在轨的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交接,实现中国空间站首次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的历史性场景!
张陆,70后,指令长,航天驾驶员。他曾执行神舟十五号任务,在轨驻留183天,是经验丰富的“天宫老将”。时隔两年多,他将重返空间站,再次担任“掌舵人”。网友亲切称他为“天宫老班长”——沉稳、可靠,是团队的定海神针。
武飞,90后,航天飞行工程师,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此次是他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将成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从空军飞行员到航天新锐,他的入选,标志着中国航天“青春力量”的正式登场。
张洪章,80后,载荷专家,同样来自第三批航天员。入选前,他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长期从事空间科学实验研究。他的加入,意味着中国空间站的科研属性将进一步强化——科学家不再只是地面指挥,而是亲自上天做实验。

此次任务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神舟二十号与二十一号乘组在轨交接。届时,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将同时容纳6名航天员共同生活与工作,创下中国载人航天新纪录。这不仅是人数的叠加,更是任务模式的升级:老乘组带新乘组熟悉设备、交接实验进度、协同开展舱外活动……中国空间站正从“建造阶段”全面迈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科研产出将成为核心目标。
消息公布后,社交平台迅速刷屏:“70后+80后+90后,中国航天的传承太燃了!”“武飞才28岁?比我小还上天了,我还在挤地铁……”“张洪章是科学家上天!以后空间站就是‘天宫实验室’了!”更有人感慨:“从杨利伟一个人飞,到如今6人同驻,22年,我们真的走出来了。”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构成,极具象征意义。张陆代表经验与传承,武飞象征活力与未来,张洪章则体现科学与探索。三人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这正是中国航天从“工程驱动”走向“科学驱动”的缩影。更值得骄傲的是,这支队伍没有“明星光环”,只有日复一日的训练、考核与等待。武飞为练好舱外服操作,曾在水下模拟训练超百小时;张洪章为适应失重,反复练习实验操作直至肌肉记忆。他们的“顶流”,是用汗水铸就的。
10月31日23时44分,当长征二号F火箭划破西北夜空,我们将再次见证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而在这光芒背后,是一个国家对星辰大海的执着,是一代代航天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神舟二十一号,不只是飞向空间站,更是飞向一个更开放、更科学、更年轻的中国航天新时代。
文章信息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