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宏胜系业务员的通知在娃哈哈经销商圈内炸开:所有想继续销售“娃哈哈”产品的经销商,必须缴纳保证金。而就在41天前,宗馥莉还高调推出新品牌“娃小宗”,试图彻底摆脱“娃哈哈”商标束缚,独立闯出一片天。如今,这场看似决绝的“出走”,却以悄然回归收场。背后,是一场关于商标权、股权结构与国资话语权的激烈博弈。

2025年9月12日,宗馥莉突然宣布辞去娃哈哈集团所有职务,震惊业界。知情人士透露,此举直接源于“娃哈哈”商标使用受阻,因为根据现行合资协议,该商标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方可授权使用。而宗馥莉作为宏胜集团实控人,未能获得其他股东支持。
于是,她迅速注册新品牌“娃小宗”,试图以宏胜体系独立运营饮品业务。社交平台账号火速上线,产品包装设计曝光,甚至开始接触渠道商。一时间,“宗馥莉自立门户”的消息传遍行业。
然而,现实很快泼来冷水。“娃小宗”商标至今仍处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阶段,能否获批尚无定数;更致命的是,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娃小宗?听着像山寨货”“没有娃哈哈三个字,谁认你?”

10月23日的通知,标志着宗馥莉战略的重大转向。要求经销商缴纳保证金续卖“娃哈哈”,意味着她重新回到娃哈哈品牌体系内。这看似“认输”,实则可能是与杭州国资等股东达成某种临时妥协——或许是在商标授权、渠道分成或治理结构上作出让步,换取品牌使用权的延续。毕竟,对宗馥莉而言,宏胜虽有产能,但缺的是“娃哈哈”这块金字招牌。而对国资股东来说,娃哈哈是杭州的“城市名片”,也不愿看到品牌分裂、价值稀释。
事件曝光后,舆论迅速分化:支持者认为“她早该独立,娃哈哈太守旧,需要新血液。”反对者则指出“娃哈哈是集体品牌,不是宗家私产,不能说走就走。”更多理性声音感慨“这不是简单的父女接班,而是民企与国资共治下的复杂棋局。”
我认为宗馥莉的“41天出走”虽显仓促,却暴露了娃哈哈最深的制度困境,品牌归属模糊、治理结构滞后、接班机制缺失。宗庆后时代,娃哈哈靠“强人治理”一路高歌;但当创始人退场,若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与现代公司治理,再优秀的接班人也会被体制困住。
而此次回调,或许正是转机。若宗馥莉能借此机会,与国资股东共建更透明、更市场化的合作机制,比如设立品牌授权委员会、明确分红规则、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娃哈哈或能真正完成从“家族企业”到“现代企业”的蜕变。
文章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