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京东、美团、饿了么等主流外卖平台发起突击执法行动,直指网络餐饮最痛的软肋——食品安全与资质审核形同虚设。执法人员现场摄录、驻场数日,要求平台负责人当面配合问询。消息一出,网友纷纷拍手叫好:“早该查了!我点的不是外卖,是‘盲盒’!”

此次调查的导火索,源于大量消费者投诉,比如“高价蛋糕货不对板”“标注‘中央厨房’实为车库加工”等。深入核查后,问题远比想象严重,虚假证照泛滥,大量商家使用伪造或盗用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入驻平台,“一证多店”成常态,同一张证照,被用于注册5家、10家甚至更多店铺。某黑作坊在美团被封,转头就在饿了么用新名字重新上线,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平台对这类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执法人员透露,个别平台以“数据量太大”为由,拖延提交完整商家信息,甚至只提供“筛选后”的合规数据,试图干扰调查。
为何审核越来越松?根源在于2025年愈演愈烈的外卖补贴大战。为抢市场份额,平台疯狂补贴新店、冲单量,导致审核标准一降再降。“先上线,后补证”“照片能过就行”成了潜规则。结果,相关投诉量同比激增67%——消费者用健康为平台的“内卷”买单。一位前平台运营人员坦言:“KPI压下来,谁还顾得上查证照真假?只要不出大事,就当没看见。”
其实,这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出手。2025年7月,北京、郑州等地已约谈平台,要求清理无证商户、规范价格标签。但效果有限,黑店“春风吹又生”。此次突击调查,明显升级为实战化执法,执法人员直接进驻平台办公区,调取原始数据,要求平台开放后台权限,追踪商家跨平台迁移路径,对拒不配合的企业,或将面临顶格处罚。

与此同时,新规也在加速落地。10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拟明确平台对商家资质负首要审核责任,建立快速赔付机制,消费者遇食品安全问题可先行获赔,推行“一餐一码”溯源制度,扫码即可查看商家证照、食材来源。地方也在行动。石家庄桥西区已强制推行“食安封签+一餐一码”,骑手需经专项培训,确保封签完好送达。一旦拆封,消费者可拒收。
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迅速发酵:“上次点的‘轻食沙拉’,吃完全家腹泻,投诉后平台只退了30块。”“有些店评分4.9,图片精美,结果厨房在厕所隔壁!”更有人自嘲:“现在点外卖,得先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比相亲还谨慎。”
作为每天靠外卖续命的打工人,我理解平台竞争的残酷,但食品安全不该是可牺牲的成本。平台掌握着算法、流量和数据,理应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不是“甩锅给商家”的二传手。当用户信任你,点下“立即下单”时,你就有责任确保那顿饭不会让他进医院。此次突击调查释放明确信号:“零容忍”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未来,谁还在资质审核上“走过场”,谁就可能被踢出市场。
文章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