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关于上海万豪酒店婚宴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迅速引爆舆论。新人称,自己花费近40万元(42桌×8888元)举办的婚礼,承诺的“鲜活大虾”“时令青菜”全被替换成冷冻预制菜,后厨操作简单到“只需烧水加热”,端上桌就开席。消息一出,”8888元婚宴用预制菜”话题冲上热搜,引起无数网友热议!

据新人描述,他们在订婚宴时明确要求“现做现炒、食材新鲜”,销售也口头承诺“绝不用预制菜”。可婚礼当天,有亲友发现部分菜品口感异常——虾肉干柴、青菜软烂、汤品味道统一得像“同一锅底料兑的”。更蹊跷的是,有人在后厨区域拍到印有“八宝饭”“咸猪手”字样的冷冻预制包装,标签清晰可见。
“我们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但你得提前说清楚!”新人愤怒表示,“8888元一桌,不是买个‘加热服务’,而是为品质和仪式感买单。”
面对质疑,上海万豪酒店多次发布声明,强调“婚宴菜品100%现场制作,无任何预制菜”。但当被问及后厨为何出现预制包装时,工作人员仅回应:“其他不知道了。”这种“选择性澄清”反而加剧了公众疑虑。
更令人意外的是,酒店竟向曝光视频的博主发出律师函,要求其删除内容并公开道歉。这一举动非但没平息争议,反而被网友解读为“心虚打压”,舆论进一步发酵。目前,当地市场监管所已正式受理投诉并展开调查,但尚未公布结论。
事实上,这类纠纷早已屡见不鲜。去年杭州某酒店5988元/桌的婚宴被曝七成菜品为预制菜,实际成本不足1500元;成都、广州等地也相继出现类似投诉。问题的核心在于:婚宴中使用预制菜,目前既无行业标准,也无强制告知义务。很多酒店打着“高端定制”“主厨现烹”的旗号收高价,却在后厨悄悄启用料理包。消费者花了现炒的钱,吃的是复热的货,知情权被彻底架空。

作为长期关注消费权益的观察者,我认为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合理使用预制菜能保证出品稳定、降低成本,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高价婚宴是否匹配实际成本?8888元一桌,若大半是料理包,那溢价部分买的是什么?是品牌logo,还是空气?消费者是否有选择权?如果你提前告知“部分菜品为预制,但保证口感”,很多人会接受;但偷偷替换、事后否认,这就是赤裸裸的失信。
婚宴对中国人意义特殊,它不只是吃饭,更是人生重要仪式的见证。当新人满怀期待地邀请亲友共享喜悦,却在餐桌上尝到“工业味道”,这种落差带来的伤害,远不止金钱损失。目前,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无论最终是否认定违规,这件事都该给整个婚宴行业敲响警钟,高端不等于高价,品质必须配得上价格,而信任,永远建立在透明之上。
文章来源:
大象新闻:8888元/桌婚宴被指预制菜 酒店否认 市监所:正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