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喜茶小程序以为手机进了追悼会,点单按钮都透着一股晦气!”2025 年 10 月 15 日,无数奶茶爱好者的吐槽刷爆社交平台 —— 喜茶外卖平台及小程序突然换上大面积黑白配色,原本明快的点单界面变得肃穆冷清,瞬间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而这场从设计引发的舆论海啸,本质上是品牌创新与文化常识的激烈碰撞,而这早已不是喜茶第一次在文化敏感度上 “栽跟头”。
“早上想点杯芋泥波波安慰自己,点开小程序直接被黑白页面劝退,瞬间连喝奶茶的欲望都没了。” 北京消费者张女士的吐槽道出了多数人的感受。打开喜茶小程序可见,从首页轮播图到菜单分类栏,几乎全被黑白两色覆盖,仅部分饮品图片保留原色,整体风格与殡葬场所的视觉符号高度重合。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部分喜茶店员给出回应:黑白页面是为配合新品 “碎银子糯糯” 打造的统一配色,目的是 “增强品牌视觉辨识度”。但这个解释不仅没能平息争议,反而引发更强烈的吐槽 —— 新品 “碎银子糯糯” 主打醇厚口感,与黑白配色毫无逻辑关联,有网友尖锐指出:“为了硬蹭‘高级感’,连基本的文化尊重都丢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喜茶官方始终未出面回应,仅靠一线店员 “救火”。这种回避态度让舆论质疑升级:作为估值超百亿的头部品牌,难道没有专业的文化审核团队?还是在 “流量至上” 的思维里,把 “引发争议” 等同于 “获得关注”?
事实上,网友的愤怒不止于此次设计,更源于 “屡次犯错却不改正” 的失望。2024 年清明前后,喜茶推出 “周一去喜” 活动,文案 “带上一杯喜茶,赴一场春日之约” 被指暗合清明祭扫场景,当时就引发过小规模争议;更早前,某款新品的米白色包装因印有竖排文字,被网友指出 “撞脸祭祀用的黄纸”,只是当时影响范围较小未引发热议。
三次争议如出一辙,都是将文化禁忌符号不经意(或刻意)融入商业设计,暴露的是品牌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正如文化学者所言:“所谓的‘设计创新’,不能建立在对大众文化心理的无视之上,尤其是餐饮品牌,更该守住‘讨喜不讨嫌’的底线。”
支持 “吐槽派” 的声音占据绝对主流:“不是敏感,是基本的文化尊重。你能接受春节贴黑白春联吗?能接受婚礼穿黑白礼服吗?”“奶茶的核心是愉悦感,现在打开页面像参加葬礼,这体验感简直灾难。” 还有人翻出喜茶过往的 “文化翻车史”:从 2019 年与杜蕾斯的低俗互动,到 2023 年因 “佛喜茶拿铁” 滥用宗教元素被约谈下架,直言 “喜茶的问题从来不是设计丑,是缺了点敬畏心”。
少数 “理性派” 认为不必过度上纲上线:“极简黑白是常见设计风格,只是大家联想太丰富。” 但这种观点很快被反驳:“设计没有错,但要看应用场景。在殡仪馆用粉色可能被骂,在奶茶店用黑白当然会被吐槽。”
看着喜茶这场本可避免的 “配色危机”,创新绝不是脱离土壤的自我狂欢。喜茶作为从本土成长起来的头部品牌,理应更懂国人的文化心理。所谓 “视觉辨识度”,不该是让消费者感到不适的 “惊鸿一瞥”,而应是让人记住品牌温度的 “会心一笑”。就像当年的 “喜宴赠饮”,因为贴合 “喜事” 品牌定位,既传递了温情又实现了传播,这才是成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