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头条新闻_热点资讯_字字头条

从实验室到外卖箱,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

2025-09-30

谁能想到,实验室里对着仪器、数据熬到凌晨的博士生,傍晚一转身,会脱下白大褂、戴上安全头盔,跨上电瓶车钻进外卖赛道?最近这股 “高学历骑手” 热潮,让不少人跌破眼镜。但是对博士生们来说,送外卖不是 “学历浪费”,而是他们对抗学术高压的 “解压良药”。

“多走一点路、多爬一层楼,都觉得赚到了。” 上海工科博士生小唐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在学术圈里,他们要面对实验数据反复无常、论文投稿石沉大海的不确定性,精神弦时刻绷着。但是送外卖不一样,规则明明白白:接单数、配送时长、顾客好评,每一份付出都有即时反馈。这种 “简单直接的成就感”,正好能对冲学术带来的焦虑。有博士生调侃:“在实验室熬一周可能没进展,但是送三小时外卖,至少能赚够一周的奶茶钱,心里踏实。”

还有更吸引他们的,是 “身份切换” 带来的治愈感。白天在实验室里,他们是 “某某课题组成员”“某某博士”,要扛着科研压力、导师期待。但是一跨上电瓶车,他们就成了普通骑手,不用想复杂的公式、文献,只用专注于 “取餐 — 送餐” 的简单流程。有文科博士生说,傍晚结束实验后,骑着车穿梭在街头,看路灯一盏盏亮起来,听顾客说句 “谢谢”,比在实验室里对着电脑发呆,更能让人 “找回松弛感”。这就像给生活开了个 “平行世界” 的出口,暂时逃离学术的紧绷。

现在社交媒体上,“建议所有博士生都去送外卖” 的话题早就吵翻了天。不光工科、理科生晒出自己的配送记录,连文科博士、博士后都来分享体验:有人说送外卖时遇到同校导师,还互相 “装作没看见”;有人建了 “博士骑手互助群”,分享哪个小区好停车、哪个商家出餐快,慢慢形成了一种隐秘的 “同行支援” 文化。大家不谈学术难题,只聊配送技巧,反而成了彼此的 “情绪避风港”。

不过也有声音担心:这是不是藏着高学历人才的职业困局?比如科研方向错位、自身优势没发挥,才不得不靠送外卖 “逃避”?之前 “39 岁博士送外卖” 的新闻,就引发过 “学历与职业脱节” 的讨论。后来美团官方澄清,很多类似传言是博流量的虚假信息,骑手真实学历需要官方渠道验证,并不是所有 “博士骑手” 的说法都可信。

其实换个角度想,博士生选择送外卖,更多是一种 “主动解压” 的选择,不是 “被动失业” 的无奈。他们没有放弃学术,只是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调节状态。毕竟能在高压学术圈坚持下来的人,不会真的 “躺平”。送完外卖,他们还是会回到实验室,继续跟课题、论文死磕。

       

最新文章

过期药没变质就能吃?

健康

 

阅读19483

辛芷蕾威尼斯封后!杨幂宋佳齐送祝福,华语女演员”强者互捧”显温情

娱乐

 

阅读14736

孙颖莎发球被提醒引争议:多角度回放实锤合规,球迷喊”鹰眼安排上”

体育

 

阅读12569

从实验室到外卖箱,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

热榜

 

阅读10222

丁程鑫刺杀2首映礼口误吓出表情包,紧急喊是”哇塞”救场!

娱乐

 

阅读10903

冀ICP备20017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