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哐当……” 高铁上持续了半小时的座椅撞击声,让旁边座位的女乘客再也坐不住了。她拿起 iPad,写下一行字轻轻递给斜后方的人:“我讨厌小孩,不要碰我,管不住别带”。本来想委婉地提醒男孩别再踢座椅,没料到却引发了更大的矛盾。
孩子妈妈看到字后,马上在手机上敲下反驳的话:“最讨厌没有素质的人,看不惯就滚”。更让人吃惊的是,她竟然把手机递给男孩,让孩子大声念出这句话。小孩稚嫩的声音在安静的车厢里响起来,女乘客一下子红了眼睛,争执中情绪完全崩溃,捂着脸哭了起来。周围的乘客都看了过来,最后还是乘务员赶来调解,帮女乘客换到了其他座位,这场吵闹才暂时停下。
事情过后,有乘客把事件的细节发到网上,很快就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有人拍下了当时的画面:女乘客的 iPad 屏幕还停留在那行字上,而孩子妈妈全程皱着眉头,语气强硬地指责对方 “针对小孩”,现场气氛一度很紧张。
支持女乘客的人占了大多数:“男孩长时间踢座椅,家长不制止反而惯着,已经影响到别人了”“女乘客没直接吵架,用写字的方式提要求,已经很克制了”“最过分的是让孩子念难听的话,这不是教孩子撒泼吗?完全是错的示范”。不少人分享了类似的经历:“之前遇到孩子踢座椅,提醒后家长还说‘小孩懂什么’,真的很无奈”。
支持孩子妈妈的人则觉得:“小孩天生活泼,坐高铁难免好动,乘客应该多包容”“‘我讨厌小孩’这句话太伤人了,明显是针对所有孩子,换谁当家长都会生气”“有问题可以当面好好说,写这种话就是故意挑事”。还有家长留言:“带娃出门已经很累了,不是不管,是有时候孩子实在管不住,希望别人能多些理解”。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根本原因是 “公共空间秩序” 和 “亲子出行需求” 的冲突。从家长这边看,多数人认为主动管教才是关键。孩子不懂事,家长不能不懂事。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带娃坐高铁前,会准备玩具、绘本、零食,提前跟孩子说‘不能踢座椅’;如果孩子闹起来,马上抱到车厢连接处或洗手间附近哄,还会跟旁边的人道歉”。
对乘客来说,也有更理性的解决办法。优先用温和的语气当面沟通,比如 “您好,孩子踢到座椅了,麻烦您提醒下可以吗”,比直接写 “讨厌小孩” 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沟通没用,别自己吵架,直接找乘务员协调,他们有经验处理这种事”。还有人建议:“买票的时候可以选复兴号的静音车厢,那里不让大声说话,能减少很多矛盾”。
除了个人方面的应对办法,大家还希望从制度和服务上改善现在的情况。第一是推广 “静音车厢” 和 “亲子专席”,现在复兴号已经试着开了静音车厢,不少乘客反馈 “体验很好,特别安静”,网友建议:“应该在更多高铁上推广,同时设专门的亲子车厢,让带娃的家长有更宽松的环境,也避免影响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