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的万达集团,正在经历成立以来最大困局。9 月 11 日,天津市蓟州区法院的执行文书打破了平静,大连万达因为有 4 亿多元的款项没履行,被列为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王健林同时被限制高消费;短短 15 天后,1.86 亿元的债务纠纷又引发了风波,王健林的名字第二次出现在限高名单里。
到 9 月 28 日的时候,万达集团被执行的总金额已经涨到了 142.93 亿元,57 条股权冻结记录像一道道枷锁,把这家以前的地产巨头绑住了。法院给出的 “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 的评语,还让它直接变成了失信被执行人,这就意味着王健林不仅不能坐飞机、高铁,不能住星级酒店,他的孩子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的权利也会受限制。
这场危机的种子,早在 2016 年就埋下了。那一年,意气风发的王健林带着万达从港股退市,还说 “要让 A 股看到真正的价值”,并且和投资方签了对赌协议:2018 年必须完成 A 股上市,不然就要触发 380 亿元的回购条款。那时候他正处在财富的巅峰,一句 “先赚一个亿小目标” 传遍了全国,没人想到这个赌约的杀伤力会这么大。
上市失败成了压垮万达的第一根稻草。380 亿元的回购款像滚雪球一样累积债务,同时万达靠重资产开发、高杠杆扩张的模式,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房地产行业下行周期的打击。2025 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50 家典型房企的净利润亏损达到 902 亿元,民营房企的净负债率涨到了 269.03%,万达的困境就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为了挽救危局,王健林开始用 “断臂求生” 的办法。2025 年 5 月,48 家万达广场以 500 亿元的价格匆忙出售,创下了这一年里房企最大规模的资产交易;7 月,滁州万达的股权又紧急套现,可是就算这样,巨大的债务缺口还是没补上。要知道,这些万达广场以前是万达的 “现金奶牛”,现在连核心资产都填不上缺口,能看出万达的流动性已经快枯竭了。
更让人叹息的是家族受到的牵连。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名下的公司,因为 2019 年熊猫直播破产、2024 年主播转会费纠纷,多次被限制高消费;2025 年 2 月,王健林本人 7702.8 万元的股权被大连西岗区法院冻结,期限有三年,父子俩的债务困境出现了奇怪的共振。
在行业里的人看来,万达的悲剧是因为转型 “慢半拍”。当华润置地、龙湖集团早就靠多元化业务,把非开发利润的占比做到超过 60% 的时候,万达还在专注重资产扩张,错过了轻资产转型的好时机。现在万达被迫启动转型,还面临着致命的短板,失信记录让它失去了政府采购、银行融资的资格,而且有 56% 的房企正遭遇现金流恶化,万达想凭着资管业务 “翻身” 非常难。
万达调整后的非受限现金短债比已经低于安全线,再加上 8.14 万亿元的行业存货压力,如果债务重组不顺利,可能会导致供应链断裂、项目烂尾等连锁反应。就像一位房地产分析师说的:“这不是某一家企业的危机,而是旧发展模式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