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苹果 17 的首批用户都反馈说手机边框容易刮花、凹陷,这让苹果最新的旗舰机陷入了 “史上最脆弱 iPhone” 的争议里。从钛合金换成铝合金,不但让莫氏硬度从 6 一下子掉到 2.5-3,还暴露了高端机型品控和用户期待之间的大差距。
苹果在发布会上使劲宣传的 “轻量化革命”,现在成了用户最不满意的地方。供应链消息说,iPhone 17 Pro 系列不用前两代的钛合金边框了,改成全用铝合金。官方说这么做是 “为了实现 2030 年碳中和目标”,铝合金的碳排放量确实比钛合金低 40%。直接的好处是机身轻了 12%,散热好了 15%,可是代价是抗刮性能掉了很多。
这种材质差别在平时用的时候马上就能看出来。莫氏硬度 6 的钛合金,足够挡住钥匙这些硬物的刮擦。可是硬度只有 2.5-3 的铝合金(和指甲硬度差不多),就脆弱得让人吃惊。很多用户发了对比图:用贴膜的定位框轻轻碰一下边框,就留下了痕迹;牛仔裤口袋里的灰尘都能造成细小的划痕。更夸张的是,线下体验店的展示机只摆了 4 小时,边框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划痕。其中蓝色版本因为特殊的阳极氧化工艺,划痕问题更严重。
面对大家的不满,苹果官方客服在 400 热线里都这么说:“铝合金材质偏软是正常特点,建议用户拍开箱视频当证据,14 天内可以退换。” 同时还推荐买 999 元的官方保护壳。这种不当回事的态度一下子让矛盾更激烈了。用户发现所谓的 “14 天退换” 藏着条件,必须证明划痕是出厂时就有的,不是用的时候造成的。实际上成功退换的还不到 30%。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建议戴保护壳和改进散热之间相互矛盾。很多用户质疑:“为了散热才换铝合金,戴壳不就白折腾了?” 专业测评机构的热成像测试显示,戴上官方保护壳后,iPhone 17 Pro 的 CPU 温度比不戴壳时高 8℃,“散热优势全没了”。法律界人士说,苹果没在产品说明里提醒大家这个材质很脆弱,已经违反了《消费品使用说明》国家标准,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网友很快发现苹果搞 “双标”:同一时间发布的 iPhone 17 Air 反而用钛合金边框,价格却更低。这种 “高端机型减配” 的做法让大家很不满。有消费者在 12315 平台投诉时说:“花 1.2 万元买的 Pro,质量还不如 6999 元的 Air,这是把消费者当韭菜割。”
这场风波暴露了高端数码产品的消费矛盾:用户花高价希望买到 “省心耐用” 的产品,结果却得 “像伺候祖宗一样小心用”。社交平台上,关于 “万元机该不该戴壳” 的讨论吵翻了天。支持戴壳的人觉得 “保护是必要的投资”,反对的人则嘲讽说 “买得起马却配不起鞍,苹果这是玩不起了”。有网友总结出扎心的真相:“以前用安卓机裸着用两年都没事,现在用 iPhone 得戴三层壳,这就是所谓的高端体验?”
iPhone 17 Pro 的边框争议,给整个行业敲了警钟。最近几年,手机厂商在材质创新上老是走极端:要么为了轻薄牺牲强度,要么为了堆参数不管实用性。业内专家说,苹果作为行业标杆,本来应该找钛合金和铝合金的中间方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全都换成更差的材质,影响用户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