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开着新车在高速上开辅助驾驶,以为能轻松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时,有没有想过这个 “聪明” 的系统可能藏着风险?最近,工信部正式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公开征求意见。这项被叫做 “史上最严” 的 L2 级辅助驾驶强制性国家标准,会给千万车主的出行安全加一把 “铁锁”。
一、国标有三个硬要求,从开车到事故定责都有保障
这次要出台的国标可以说是辅助驾驶的 “安全规范手册”,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安全基线要求,就是以后如果驾驶员手离开方向盘,或者视线离开路面过久,系统需要停止辅助驾驶功能。实际生活里,宁波司机小刘刚买的新车就因为过度依赖辅助驾驶过弯失控撞到护栏,以后这样的事故可能会因为技术规范大大减少。
第二个硬性要求是国标要求车辆必须像飞机的“黑匣子” 一样,至少记录 2500 次带时间的事件数据。这意味着汽车一旦发生事故,系统能把辅助驾驶系统运行的全过程数据调出来,给责任认定提供可靠证据。以前沪渝高速上,因为车道偏离预警失效导致的碰撞事故,如果当时有完善的数据记录,定责就不会那么难了。
更重要的是 “全流程管安全”。从研发时就得考虑可能的风险,保证到生产汽车的时候,每一步都能查源头到生产时的可追溯,再到使用时的动态监测,形成 “系统安全 + 安全保障” 的双重防线。这么一来,将会彻底改变过去 “重宣传、轻安全” 的行业乱象。
二、用 L2 级辅助驾驶的新车超六成,但一半以上车型 “不及格”
数据显示,2025 年 1 到 7 月,我国 L2 级辅助驾驶新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62.58%。这意味着每卖出 10 辆车,就有 6 辆带有这个功能。但在精彩的数字背后有问题,经测试36 款主流车型,发现它们在高速场景的通过率只有 23.6%,夜间施工区避让的成功率低到 47%。更让人担心的是,在儿童横穿道路的测试里,42% 的车辆没办法有效刹车停下。
这种 “伪智能化” 的乱象会被强制国标终结。标准明确要求企业必须标注系统的 “设计运行条件”,禁止在不适用的场景里激活功能。以前被批评 “过度宣传” 的一些品牌,可能会面临产品整改,甚至退出市场的风险。相反,特斯拉靠纯视觉方案,在测试里取得了 83% 的高速通过率;华为参与了标准起草,还推动 “车 – 路 – 云” 协同技术。这些都说明行业的技术路线会有重大调整。
现在这个标准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的阶段,截止日期是 2025 年 11 月 15 日,计划在 22 个月内完成制定。这意味着到 2027 年,所有新上市的 L2 级辅助驾驶车型,都必须通过 “安全大考” 才能上路。当智能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考虑。这次强制国标的出台,不只是给行业定规矩,更是给千万车主的出行安全上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