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 年 2 月 12 日,溥仪退位,统治中国 268 年的清朝轰然倒塌。回望这场王朝末路,一个争议性人物始终绕不开 —— 盛宣怀。这位被称为 “中国实业之父” 的洋务重臣,既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近代企业,又因推动铁路国有化引爆保路运动,最终成为压垮晚清的关键推手之一。他的一生,恰似晚清这艘破船撞上的最后一块礁石。
铁路国有化政策点燃全国怒火,成为王朝崩塌的导火索。1911 年 5 月,时任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力主颁布 “铁路国有令”,宣布将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四省民众强烈反对。当时川汉、粤汉铁路已由民间集资修建多年,四川绅商更是通过 “抽租入股” 让普通百姓都成了铁路股东。盛宣怀不仅强行收回路权,还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将铁路利权拱手让人。这种 “夺民产、媚外人” 的操作,让 “保路运动” 迅速从请愿演变为武装起义。
经济改革中的强硬作风,让盛宣怀成为众矢之的。在执掌轮船招商局时,他通过兼并旗昌洋行等手段壮大企业,却也因排挤商股、独断专行引发股东不满。主持电报局期间,他规定民间发电需经官方审查,甚至截留维新派密电,被指责 “以权谋私、压制民意”。到了晚清财政崩溃之际,盛宣怀提出 “加税、发债、借洋款” 三策,其中向外国银行团借款的条款往往附带苛刻条件,如允许列强介入中国财政监督。1911 年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中,不仅规定以路权为抵押,还允许外国工程师参与铁路管理,这种 “饮鸩止渴” 的做法,让民众对清廷彻底失望。
政治上的短视与派系斗争,加速了统治体系的瓦解。盛宣怀属于洋务派核心人物,却与守旧派、维新派都关系紧张。他力推的 “铁路国有” 看似为了解决商办铁路的混乱,实则掺杂着巩固北洋集团利益的私心 —— 收回的路权多交由袁世凯亲信督办,引发地方督抚不满。当保路运动爆发时,他又力主强硬镇压,拒绝任何妥协,甚至建议清廷 “派兵弹压,格杀勿论”。这种激化矛盾的做法,让原本支持朝廷的地方士绅纷纷转向革命党。
历史学者的争议从未停止。支持者认为,盛宣怀的改革是晚清自救的必然选择,铁路国有、借洋款等举措实为解决财政危机的无奈之举,只是时机不当;批评者则指出,他的改革始终以维护官僚集团利益为核心,忽视民间诉求,最终成为革命的 “催化剂”。事实上,盛宣怀的每一步操作都精准踩中了晚清的死穴:民生凋敝下夺民财,主权危机中送利权,统治合法性丧失时仍迷信武力。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将盛宣怀革职流放,试图平息民愤,但此时革命之火已燎原,无人能挽狂澜。
盛宣怀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 —— 他逃亡日本时,随身携带的不仅有大量资产,还有未完成的铁路规划图。这位试图通过实业救国的重臣,最终却因激进改革引爆了王朝的炸药桶。晚清的崩盘固然是积弊已久的结果,但盛宣怀的一系列决策,无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革命的闸门。回望这段历史,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政权若失去民心、背离时代潮流,再精明的 “能臣” 也只能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