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乾县的梁山上,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静静矗立。陵前那块著名的无字碑,如同一个千年谜题,引发后人无尽遐想。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执政十五年后被迫退位,临终前却留下遗诏:去除帝号,以 “则天大圣皇后” 的身份与唐高宗合葬。武则天为何在死后放弃毕生追求的皇帝身份?这一决定背后藏着复杂的政治智慧与时代局限。
神龙元年(705 年),张柬之等人发动 “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将皇位传给儿子李显,结束了武周政权。这位叱咤风云的女皇帝在生命最后一年,面临着极其微妙的政治处境。她建立的武周王朝虽已终结,但武氏家族仍掌握着不小的权力,与李唐宗室的矛盾暗流涌动。若坚持以皇帝身份下葬,必然会激化两大集团的冲突,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战乱。以皇后身份入葬,成为平衡各方势力的最佳选择。
从唐朝的政治传统来看,武则天的选择带有无奈的现实考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传承强调 “父死子继” 的宗法制度,女性称帝本身就突破了传统礼法的底线。尽管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巩固了统治,甚至不惜诛杀李唐宗室,但在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中,她的统治始终面临 “名不正言不顺” 的质疑。宰相狄仁杰曾以 “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劝谏,点明了她终究无法摆脱宗法血缘的束缚。放弃帝号,实则是对传统政治秩序的妥协。
武则天的遗诏也蕴含着对身后事的精心安排。她在诏书中赦免了王皇后、萧淑妃的亲属,恢复了褚遂良等功臣的名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缓和统治期间的政治矛盾。以皇后身份合葬乾陵,意味着她将以唐高宗妻子的身份进入李唐宗庙,获得后世子孙的祭祀。这种选择虽放弃了皇帝的尊荣,却换来了更长久的历史地位 —— 若以武周皇帝身份单独下葬,在李唐复辟后极有可能遭到毁陵辱尸的厄运。
当时的社会舆论压力也是重要因素。尽管武则天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发展科举制度、打击门阀势力等,获得部分士民支持,但士大夫阶层对女性称帝的抵触从未消失。著名诗人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痛斥她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代表了传统士大夫的态度。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坚持帝号下葬只会招致更多非议,甚至可能影响政权稳定。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感情基础也为合葬提供了情感支撑。永徽六年(655 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与唐高宗共同开创了 “二圣临朝” 的局面。在唐高宗晚年,她实际掌握朝政大权,两人携手统治唐朝近三十年。这份特殊的政治与情感联结,使合葬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临终前曾留下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处分。” 这份信任或许是武则天最终选择回归皇后身份的情感动因。
从历史影响来看,武则天的选择确保了唐朝政权的平稳过渡。此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创 “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而武则天的历史地位也逐渐被官方认可。元代《宋史》将她列入 “本纪”,承认其皇帝身份;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虽批判她 “嗜杀成性”,却也肯定其 “政由己出,明察善断” 的政治能力。
这位传奇女皇帝用最后的政治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为自己找到了独特的位置。放弃帝号下葬,看似是妥协,实则是对现实的精准把握。乾陵无字碑历经千年风雨,见证着这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创造的奇迹,也诉说着她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做出的艰难抉择。武则天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政治智慧不仅在于开创伟业,更在于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妥协,以换取更长远的安宁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