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从闷热的盛夏转向凉爽的初秋。但此时暑气未消,昼夜温差加大,人体容易出现各种不适。根据中医 “天人相应” 的理论,此时养生需顺应季节变化,从饮食、作息、运动到心理调节,全方位调整生活方式。以下是针对夏秋交替时节的健康生活建议,帮你平稳度过换季关键期。
一、给身体喝碗 “天然加湿器”
夏秋交替时,空气湿度骤降,“秋燥” 成为健康头号大敌。中医认为,燥邪易伤肺,导致口干舌燥、皮肤瘙痒、干咳少痰等症状。此时应遵循 “以润为健” 的原则,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百合、银耳、梨、莲藕、蜂蜜、山药等都是秋季佳品。推荐试试 “银耳百合羹”:将银耳泡发后与百合、莲子同煮,加入冰糖调味,既能润肺又能补充津液。同时注意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会加重体内津液消耗,让干燥感更明显。除了多喝水,还可饮用温蜂蜜水、淡盐水,或用菊花、枸杞泡茶,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以免刺激肠胃。
二、早睡早起,顺应 “养收” 之道
中医强调 “秋收冬藏”,秋季应逐渐调整作息,收敛阳气。此时宜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晚上 10 点前入睡,早上 6-7 点起床,保证 7-8 小时睡眠。午间可小憩 20-30 分钟,但不宜超过 1 小时,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夜间气温下降时,注意腹部、脚部保暖,避免穿着单薄衣物吹空调或风扇。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 26℃ 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超过 7℃。早晨或傍晚阳光温和时,到户外晒 15-20 分钟太阳,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 D,增强免疫力。
三、微微出汗,增强体质
夏秋交替时,人体阳气逐渐收敛,运动应避免过度出汗,以 “微微汗出” 为度。推荐运动比如慢跑,选择清晨或傍晚,在公园或跑道上慢跑 30-45 分钟,速度以能轻松交谈为宜,可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 / 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配合深呼吸,能调节呼吸、平衡阴阳,缓解 “秋乏”;登山 / 骑行,秋高气爽时,约上朋友登山或骑行,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锻炼全身肌肉,但需注意防晒和补充水分。
运动禁忌: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运动,尤其正午 12 点至下午 3 点。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水,避免大量饮用冷饮。
四、警惕 “隐形杀手” 登革热
夏秋交替是蚊虫活跃的高峰期,特别是伊蚊(花斑蚊)传播的登革热等传染病风险增加。预防措施有很多,比如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避免在黄昏至清晨蚊虫出没高峰期进入草丛、湿地等区域;清除家中积水容器,蓄水池、水井加盖密封,阻断蚊虫产卵环境。室内安装纱窗纱门,使用电蚊拍或电热蚊香液灭蚊。若出现高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是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需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五、告别 “悲秋综合征”
秋季万物凋零,部分人会出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 “悲秋综合征” 症状。以下方法可帮助调节情绪,多吃富含维生素 B 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香蕉),补充色氨酸(如坚果、鸡肉),这些营养素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改善心情,每周进行 3-4 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缓解抑郁情绪。
夏秋交替是身体适应季节变化的关键期,只要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就能轻松应对干燥、温差、情绪波动等挑战。记住饮食润燥、作息规律、适度运动、防蚊灭蚊、调节情绪,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通过循序渐进的调整,让身体与自然节律同步,平稳度过换季时光,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