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一家三口因食用清洗后储存的鸡蛋引发食物中毒的事件,让鸡蛋的正确储存与食用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看似日常的厨房操作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风险,这起事件也为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这家人习惯将买回来的鸡蛋用洗洁精清洗后再存放,认为这样能去除蛋壳上的污渍和细菌。然而,正是这一 “爱干净” 的习惯埋下了隐患。食用储存多日的清洗鸡蛋后,一家三口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罪魁祸首正是鸡蛋中滋生的致病菌。
鸡蛋外壳看似光滑,实则布满了约 7000 个微小气孔,而蛋壳表面天然存在一层薄薄的胶护膜(角质层),这层保护膜如同 “天然屏障”,能有效封闭气孔,阻挡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侵入蛋内。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实验数据显示,清洗后的鸡蛋菌落总数比未清洗的高出 3-4 倍。专家解释,清洗行为,尤其是使用洗洁精或冷水清洗时,极易破坏这层天然护膜,使外界细菌通过气孔趁虚而入,在蛋内大量繁殖,导致鸡蛋变质。
变质鸡蛋中,细菌代谢产生的肠毒素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轻微中毒者会出现上吐下泻等急性肠胃炎表现,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引发器官损伤,对老人、儿童和免疫力较弱人群的危害更大。
对于已经清洗过的鸡蛋,正确的处理方式尤为关键。专家强调,清洗后的鸡蛋必须彻底擦干表面水分,然后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并且要在 2 周内食用完毕。从冰箱取出后需立即烹饪,避免长时间放置在室温环境中,防止因冷热交替产生凝水,为细菌滋生创造潮湿环境。烹饪时一定要确保鸡蛋完全熟透,避免食用溏心蛋或半熟蛋,高温能有效杀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
此次沈阳的中毒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因鸡蛋储存不当引发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食品监管部门表示,将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力度,通过社区宣传、线上科普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鸡蛋等常见食材的科学储存方法。同时也呼吁消费者转变 “过度清洗” 的观念,了解食材的天然防护机制,掌握正确的厨房操作规范。这起中毒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无小事,科学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重要保障。看似简单的鸡蛋储存,实则蕴含着科学道理,只有遵循食材的特性和规律,才能守护好家人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