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可降解塑料被视为解决白色污染的 “救星”,广泛应用于外卖餐盒、购物袋、吸管等日常用品中。消费者普遍认为,可降解塑料能在自然环境中快速分解,比传统塑料更环保安全。但最新科学研究揭示,从身体健康角度看,可降解塑料可能存在未被重视的潜在风险,其安全性远非想象中那么可靠。
一、降解过程中的健康隐患
可降解塑料主要分为生物降解塑料和光氧降解塑料,常见材料包括聚乳酸(PLA)、聚己二酸丁二酯(PBAT)等。商家宣称这类塑料在特定环境下可被微生物分解为无害物质,但实际降解条件极为苛刻。在自然环境中,可降解塑料往往无法完全降解,而是分解成肉眼难见的微塑料颗粒。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研究发现,可降解塑料在海水环境中分解速度远超传统塑料,却会释放更多微塑料。这些微塑料直径小于 5 毫米,容易被海洋生物误食进入食物链,最终通过海鲜等食物进入人体。2022 年《环境国际》期刊研究证实,人体血液中已检测到微塑料存在,长期积累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二、添加剂的隐形威胁
为实现降解功能,可降解塑料生产过程中需添加大量助剂,如增塑剂、催化剂、稳定剂等,这些添加剂可能成为健康杀手。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常用助剂,能增加塑料柔韧性,但已被证实具有生殖毒性和致癌性。欧盟食品安全局 2023 年报告指出,可降解塑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量显著高于传统塑料。当可降解餐盒接触油脂类食物时,增塑剂迁移率会增加 5-8 倍。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尤其对儿童和孕妇危害更大,可能导致发育异常和免疫功能下降。
三、使用场景的风险叠加
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场景与人体接触密切,进一步放大了健康风险。外卖行业是可降解餐盒的主要应用领域,而外卖食物多为高温、高油、高盐的刺激性食品,会促进塑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美国化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研究表明,当可降解餐盒盛放油炸食品时,有害物质迁移量比盛放冷食时增加 12 倍。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每吃一份外卖就可能摄入数十种化学物质。此外,可降解吸管在接触热饮时,释放的微塑料颗粒数量是传统吸管的 2 倍,这些颗粒会随饮品直接进入消化道。
面对可降解塑料的潜在风险,消费者需更新认知:环保性不等于安全性。可降解塑料的环保价值主要体现在减少长期白色污染,但其短期健康风险不容忽视。专家建议,消费者应减少使用可降解塑料餐具盛放高温食物和油脂类食品;购买外卖时尽量选择无包装或纸质包装的餐品;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后,按规范分类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