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头条新闻_热点资讯_字字头条

秋冬之交,四类人群需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突袭”

2025-10-23

随着秋冬季的来临,气温逐渐下降,心脑血管疾病也随之进入高发期。与夏季相比,秋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出​​50%​​。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有数百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这类疾病的高发并非偶然,它与气温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慢性病管理状况密切相关。认识到风险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保护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心脑血管疾病为何“偏爱”秋冬季节

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显著上升与多种因素相关。气温下降是主要因素之一,当人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外周血管会收缩​​,这是机体为保存热量、维持正常体温的自然反应。

血管收缩会导致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心脏负荷随之增大​​。对于已有心脑血管病变的人群,这种增加的心脏负荷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寒冷还会使身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以产生热量,这进一步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增加了心肌梗死发作的概率。

秋冬季节的​​空气干燥​​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干燥环境中,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如果日常补水不足,会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进而使血液流通不畅,可能导致血管堵塞。

室内外温差大是另一个危险因素。当人们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会经历剧烈收缩,容易导致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这些脱落的斑块随血液流动到狭窄部位就可能形成血栓,引发严重后果。

此外,民间有秋冬进补的习惯,热量摄入过多可导致体重增加甚至肥胖,这也增加了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

四类高危人群需加强防护

在秋冬季节,一些人更需要特别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首先是​​中老年人群​​,特别是50岁以上的群体。身体机能退化,血管弹性减弱,抵抗力普遍下降。

如果出现心慌气短、四肢麻木、听力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需要引起警惕。

“四高”人群​​即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

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群的3倍,而且很多合并有高血压。

​​肥胖及缺乏运动人群​​也是高危群体。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腹型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紊乱问题。

数据显示,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的人群,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如长期吸烟、酗酒、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的人群需要特别警惕。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
熬夜会导致交感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期熬夜还会诱发斑块破裂,直接形成血栓。

科学防护:全面构建心脑血管健康防线

面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科学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在防寒保暖方面,对于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为重要。合理的保暖措施可以防止心脑血管受到强烈刺激。

增加衣物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活起居环境的保暖,避免室内温度下降明显。​​外出活动时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要重视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宜戴口罩、手套和帽子。

从供暖的房间内出门前,应先在门口打开门适应一段时间,避免直接出门时,冷空气刺激血管,引发心血管意外事件。

在日常生活习惯方面,有几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清晨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发时刻​​,起床时切忌又急又快。

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活动,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在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后再起床活动。

​​科学锻炼​​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有锻炼习惯的人,锻炼时间应以上午10点以后或下午为宜。

尽量不要在冬季的早晚外出锻炼,选择天气晴好、气温不太低的时候,避开一天中温度最低时段。运动量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健康生活方式:心脑血管疾病的“天然解毒剂”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在饮食方面,​​合理膳食十分重要​​。建议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养成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

健康饮食不仅包括低盐、低油、低糖,还需要减少精细粮,增加粗粮、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适当的鱼肉、奶制品和坚果等。食物要多样化,​​每天尽可能吃到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吃到25种以上的食物。

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管理好“三高”是关键​​。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冬季平均血压高于夏季,且血压容易波动。应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例如130/80mmHg以下),这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

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十分之一。

同时,也要​​关注血脂和血糖水平​​。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在冬季控制好血糖,减少因血糖异常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戒烟限酒​​同样重要。戒烟是最简单的改善心血管健康的一种方式,可大幅减少心肌梗死或死亡的风险。不到50岁的吸烟者,其心血管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倍。

饮酒不但不会降血压,还会升高血压,升高血脂,加重动脉硬化。

打破常见误区,树立科学防治理念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公众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加以纠正。一是“​​胖人才得病​​”的错误观念。实际上,除了肥胖这个高危因素外,年龄增长、性别、种族、遗传等,都是心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风险,近几年来,年轻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并且发病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整体呈年轻化倾向。

二是“​​三高没症状不用治疗​​”的误区。高血压、高血脂症、2型糖尿病在病发的初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没有症状并不等于没有危害,如果放任病情发展,就会对动脉血管造成损伤,逐渐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诱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三是“​​运动会增加心脏压力​​”的错误认识。对健康人群来说,运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消耗身体多余的脂肪。已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但适度运动仍是必要的。

四是“​​女性不用担心心血管病​​”的误解。虽然男性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高于女性,但有疾病家族史、体型肥胖、绝经后的女性,发病率也相对较高,需要提高警惕。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坚持长期控制血压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可下降高达​​90%​​。另一组数据表明,每日食用30克混合坚果与降低30%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

这些具体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临床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能够主动掌控的健康决定权。

健康的血管柔软而富有弹性,它们构成了我们身体的生命通道。这个秋冬,让我们从细微处入手,守护好这些生命通道,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人民健康网.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要规律作息,保持乐观情绪》. 2021年1月.
河北广播电视报《心脑血管病偏爱哪类人?5 类高危人群请自查》

以上资料均来自权威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的最新研究和临床指南,数据截止2025年10月。

       

最新文章

郝蕾手撕戛纳奖?《狂野时代》戏份全删,揭开电影圈残酷真相!

娱乐

 

阅读17205

《将门毒后》选角风暴:王鹤棣×孟子义被指”魔改原著”?

娱乐

 

阅读15129

iPhone18Pro灵动岛要“瘦身”了?20%-30%缩小,屏幕更沉浸

热榜

 

阅读17005

1.8元叫公交?石家庄“网约公交”火了!打车价一半,还能上门接

热榜

 

阅读17321

29岁云南姑娘“冷美人”孤身闯关,力压百人成荒野求生赛唯一女勇士!

娱乐

 

阅读14500

冀ICP备20017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