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头条新闻_热点资讯_字字头条

疼痛管理新纪元:2025最新指南教你科学应对常见疼痛

2025-10-22

2025年10月20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这一指南针对退行性病变疼痛、运动损伤性疼痛、肌肉劳损性疼痛、头面痛及牙痛、偏头痛和痛经等常见疼痛,提供了科学的识别与应对方法。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慢性疼痛相关疾病住院患者高达2615万例,仅疼痛科收治的患者人数就较往年提高了35.1%。

疼痛认知的变革:从“忍痛”到科学管理

​​慢性疼痛存在知晓率低、就诊率低、完全缓解率低的“三低”现状​​。许多人习惯于忍痛,认为“忍忍就过去了”,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可取。

长期忍痛可能引起呼吸、循环、神经、心理等多个系统的应激性变化,长此以往还会发展成为慢性疼痛,更加难以治愈。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慢性疼痛列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不仅仅是临床症状。现代疼痛管理理念强调,​​疼痛管理应从被动的临床诊疗转向主动的综合防治​​,构建从预防到康复、从宣教到治疗的全方位慢性疼痛防控体系。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指出,曾经我们以为“忍痛”是每个人的义务,现在才知道“不痛”是每个人的权利。

常见疼痛的识别与应对指南

退行性病变疼痛

颈痛、肩痛、腰背痛、关节疼痛等多属于退行性病变疼痛,是最为常见的疼痛问题之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建议,发生这类疼痛时应及时识别、积极应对,避免短痛变成慢痛。

应对措施包括对疼痛部位开展针对性锻炼及肌肉拉伸放松;同时需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保持正确姿势、经常活动和拉伸。

运动损伤性疼痛

运动损伤引起的疼痛通常与炎症反应有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李水清教授解释,​​炎性疼痛是由炎症反应引发的疼痛​​,主要由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触发身体释放的“炎性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

管理这类疼痛,控制炎症是关键。对于确认是炎症引起的轻度至中度疼痛,可选择兼具抗炎和止痛功效的药物。

头面痛及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的搏动性疼痛。应对策略包括避免已知诱发因素(如特定食物、压力、睡眠不足),在发作初期使用非处方止痛药,以及寻求神经内科医生的帮助制定预防性治疗方案。

痛经

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应对建议包括:经期前适度运动、热敷下腹部、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若痛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疼痛的科学描述与评估方法

准确描述疼痛是有效管理疼痛的第一步。就医时,我们可以从六个关键维度向医生描述疼痛,这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第一,明确疼痛部位​​。需要说清楚哪里感到疼痛、哪里疼痛最明显、是否伴有其他部位的疼痛以及疼痛部位是否游移不定。有些疼痛具有牵连性,如心梗发作时,除了胸痛外,腋下、左肩及颈部也常出现不适。
​​第二,描述疼痛性质​​。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来描述,如针刺样、刀割样、电击样、灼烧样、紧缩感、酸胀感等。不同的疼痛性质往往提示不同种类的疾病。
​​第三,评估疼痛程度​​。常用数字评分法将疼痛分为0~10级,一般以是否影响睡眠来区分。轻度疼痛(0~3级)虽有疼痛但可以忍受;中度疼痛(4~6级)明显不能忍受,影响睡眠;重度疼痛(7~10级)剧烈难忍,睡眠受到严重干扰。
第四,掌握疼痛的发作规律。是持续痛、阵发痛还是间歇痛?一天中什么时候痛感最强?这些信息有助医生判断病情。
第五,注意疼痛时长。需要明确第一次出现这种疼痛的时间以及本次疼痛发作持续了多久。急性疼痛一般不超过4周,是一种症状;而慢性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第六,关注疼痛的伴随症状。疼痛发作时,是否伴有麻木、局部肿胀、发热、无力等不适。这些附加症状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疼痛管理的综合策略与创新方法

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是疼痛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但需遵循科学原则​​。对于轻度至中度疼痛,可考虑外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的外用制剂。当外用药物效果不充分,或疼痛程度达到中重度并影响睡眠时,可考虑口服消炎止痛药。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消炎止痛药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师推荐剂量服用,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避免过量用药及同类药物重复用药。老年人及胃肠疾病患者应谨慎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药。

非药物干预措施

​​非药物治疗在疼痛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和经皮电神经刺激可有效缓解局部疼痛;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冥想则有助于调节情绪,降低疼痛感知强度。

虚拟现实技术也被引入临床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分散患者注意力,从而减少对疼痛的关注。这些方法不仅丰富了治疗手段,还降低了药物依赖的风险。

创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发展,​​智慧医疗手段正为疼痛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活动水平,为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人工智能算法则通过对海量病例的学习,帮助医生预测疼痛发展趋势并优化决策流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主任肖红提出了利用数字健康技术实现疼痛和康复分级分层管理的思路。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监测,结合AI大数据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可以实现社区与医院之间的顺畅转诊,构建居家—社区—医院的慢性疼痛全程管理新模式。

疼痛管理中的误区与正确观念

常见误区

在疼痛管理中存在多个常见误区。一是认为疼痛必须忍受,将忍痛视为“美德”。调查显示,超过50%的癌痛患者,从出现疼痛到首次就医,间隔在一个月以上。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是过度担心止痛药成瘾。实际上,以镇痛为目的的新型阿片类药品多数为长效、缓释剂型,能在体内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成瘾风险极低。

三是认为应该优先治疗原发病,疼痛管理可以容后处理。实际上,治疗原发病和管理疼痛可以同步进行、相辅相成。

正确观念

​​疼痛管理需要树立以下几个正确观念​​:

首先,疼痛是一种需要及时处理的疾病,而不是必须忍受的症状。当疼痛影响睡眠时,就是需要干预的明确信号。

其次,疼痛治疗的目标是将疼痛强度降至“0分”(无痛)或“3分以下”(轻度,不影响睡眠)。患者不应满足于“部分缓解”,而应追求完全或接近完全的疼痛缓解。

最后,疼痛管理是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任务。患者应主动报告疼痛情况,家属应提供理解和支持,医护人员则应提供专业、规范的疼痛治疗服务。

特殊人群的疼痛管理策略

老年人群的疼痛管理

老年人是慢性疼痛最主要的易患人群。以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为例,收治患者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疾病,疼痛管理更为复杂。

针对老年群体的疼痛问题,我国已启动“老年常见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和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将在国内建设15家区域性诊疗示范基地,示范和带动我国老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水平的提升。

癌痛患者的疼痛管理

癌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约四分之一的初诊癌症患者伴有疼痛,而在中晚期患者中,这一比例高达60%至80%。癌痛治疗是肿瘤整体治疗的一部分,一旦确诊肿瘤就要进行疼痛筛查和评估。

癌痛治疗方法多样,除药物外,还有微创介入治疗如射频热凝术、神经阻滞术等,这些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疼痛源,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降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随着“无痛中国”倡议的推进,疼痛管理正从专业医疗领域延伸至公共健康范畴。2025年中国镇痛周的主题活动强调,要通过社区健康服务场所设立慢性疼痛管理站点,使疼痛管理服务更加可及。
疼痛相关学科也正积极拥抱新技术。樊碧发教授表示:“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提升疼痛学科的诊疗水平,给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也是疼痛学科长期的任务。”
对每个人而言,​​疼痛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达成身体与心理的无痛平衡​​。当我们能够准确解读身体的疼痛信号,并采取科学措施应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主宰自己的健康。

信息来源参考:

腾讯网:(环球网)中国镇痛周:多机构发布常见疼痛应对提示

人民网:专家:融合中医疗法与现代科技 助力疼痛管理

腾讯网:(中工网)健康视点丨科学治痛 多维抗癌

       

最新文章

郝蕾手撕戛纳奖?《狂野时代》戏份全删,揭开电影圈残酷真相!

娱乐

 

阅读17168

《将门毒后》选角风暴:王鹤棣×孟子义被指”魔改原著”?

娱乐

 

阅读15684

iPhone18Pro灵动岛要“瘦身”了?20%-30%缩小,屏幕更沉浸

热榜

 

阅读17382

1.8元叫公交?石家庄“网约公交”火了!打车价一半,还能上门接

热榜

 

阅读11890

29岁云南姑娘“冷美人”孤身闯关,力压百人成荒野求生赛唯一女勇士!

娱乐

 

阅读10082

冀ICP备20017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