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脚” 是最需要细心呵护的部位。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会损伤足部的神经和血管。就算是一个小伤口、一次受凉,都可能引发感染、溃疡,严重的时候甚至要截肢。其实做好糖尿病足防护并不难,记住 “控指标、勤检查、慎保暖” 三个核心要点,就能有效降低足部出问题的风险。
一、控好 3 大指标,从根源减少足部损伤
糖尿病足的 “元凶” 是长期高血糖,它会导致足部神经和血管出问题,而血压、血脂不正常会让这些损伤更严重。所以,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是防护糖尿病足的 “基础工程”。
血糖目标值:一般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不超过 10.0mmol/L;老年患者或者有并发症的人,可以稍微放宽到空腹≤7.8mmol/L,餐后≤11.1mmol/L。
怎么控?
饮食:少吃精制糖和高 GI 食物,用杂粮代替部分主食,每顿饭搭配足够的蔬菜和优质蛋白。
监测:每天固定时间测血糖,记录数值变化。如果连续 3 天超过目标值,赶紧联系医生调整用药。
运动:每天快走 20-30 分钟,帮助血糖代谢。但要穿舒服的运动鞋,防止脚部摩擦受伤。
血压、血脂:血压最好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血脂里的 “坏胆固醇”(LDL-C)要低于 2.6mmol/L(有并发症的人要低于 1.8mmol/L)。
除了按医生要求吃药,平时要少吃盐和肥肉,多吃能帮着调血脂的食物。
二、每天 1 次足部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糖尿病患者常因为神经出问题,导致足部 “感觉迟钝”。就算被钉子扎到、鞋子磨破皮肤,也可能没感觉,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感染了。所以,“每天检查双脚” 是防护的关键一步,尤其要关注细节。
检查什么:重点看 3 个部位
皮肤状态:看双脚有没有红肿、破损、水泡、脱皮,脚趾缝有没有糜烂,脚后跟有没有干裂。
感觉功能:用棉签轻轻碰脚趾尖,看看有没有触觉;用温水泡脚前,先用手背试一下水温。
外形变化:看脚趾有没有变形,脚背有没有肿胀。
怎么检查:借助工具更全面
视力不好的患者,可以用镜子或者请家人帮忙检查;
检查后如果发现小伤口,用生理盐水冲干净,再涂碘伏消毒,贴上无菌纱布,每天换一次。如果 2-3 天还没愈合,马上去医院。
频率:每天睡前检查 1 次,就算当天没出门,也要脱鞋脱袜仔细看。
三、慎保暖,避开 “温暖陷阱”
入秋后气温下降,糖尿病患者足部血管容易收缩,让供血更不足。但如果保暖方式不对,反而会烫伤自己。记住 “3 个能做、2 个不能做”,科学保暖。
能做的 3 件事:温和保暖护双脚
第一件:穿宽松的保暖袜。选纯棉、透气的袜子,袜口别太紧,每天换一次,保持袜子干燥。
第二件:穿合适的保暖鞋。鞋子要宽松、鞋底软,别穿尖头鞋、高跟鞋;新鞋先试穿 10 分钟,看看会不会磨脚。
第三件:温水洗脚。每天用 37℃以下的温水洗脚,洗完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不能做的 2 件事:远离 “烫伤风险”
第一件:别用热水袋、电热毯暖脚。糖尿病患者足部对温度不敏感,热水袋温度太高也可能没感觉,容易造成深度烫伤。如果实在怕冷,可以睡前用暖手宝暖被窝,但别直接碰到双脚。
第二件:别贴暖足贴。暖足贴最高温度能到 60℃以上,而且贴在袜子上不透气,容易让皮肤发红、起水泡,尤其不能贴在有破损的皮肤上。
最后记住:指标天天控,双脚日日查,保暖别烫傻,伤口早看医。另外,建议每 3 到 6 个月去医院做一次足部检查,特别是已经有足部麻木、发凉的患者,更要重视。做好这些,就能让双脚安稳过好每一天,远离糖尿病足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