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自上映以来,凭借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叙事和演员们的出色演绎,在观众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导演用近乎固执的慢节奏,将南京这座承载太多历史重量的城市,浓缩在一家面临拆迁的老照相馆里,让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都成为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
影片灵感源于 1938 年南京华东照相馆的真实事件。在电影里,1937 年 12 月南京城沦陷,吉祥照相馆的暗房成了几个普通人的避难所,之后更演变成记录历史真相的关键阵地。故事围绕着日军拍摄照片,百姓被迫冲洗底片展开。他们在暗房中意外冲印出日军屠城的罪证,这些原本只求保命的小人物,在目睹同胞惨状后,内心的良知被唤醒,决定守护这些底片,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影片叙事采用 “大历史,小切口” 模式,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堆砌,而是将镜头聚焦在吉祥照相馆内的几个人物身上,如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龙套演员林毓秀等。通过细腻刻画他们从只想活命到为守护真相挺身而出的转变,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觉醒。比如老金,从最初的胆小怕事,到最后为了正义与家人朋友豁出性命对抗日军,他的蜕变令人动容。还有林毓秀,看似胆小又有些小聪明,拼命想活下去,却在关键时刻坚守大义,救下抗战军人,最终带着相机拍下日军受惩的画面,完成了自我救赎。
电影对历史场景的还原令人惊叹。它高度还原了日军 “百人斩竞赛” 后狰狞合影、攻占南京城在城门前 “胜利” 留影、城内尸横遍野、百姓被驱赶至江边屠杀等标志性历史场景,虽克制呈现,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血腥与残暴。片中,日军摄影师伊藤将相机从记录美好瞬间的工具变成侵略与炫耀的武器,与百姓珍视照片中往昔安稳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侵略者的伪善与残酷。当伊藤在暗房看到那些被他视作 “不重要” 的百姓照片与日军暴行照片交叠时,内心防线崩溃,这一情节极具讽刺意味,也有力地回击了侵略者对生命和真相的践踏。
《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提醒着我们,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能被遗忘,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这部看似平静如水的电影,实则暗流汹涌。它用照相馆这个微缩景观,完成了对南京这座创伤城市的精神造影。当片尾字幕升起时,观众带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份关于如何面对历史阴影的思考:有些记忆就像等待显影的底片,需要黑暗的孕育,才能最终呈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