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下一个台风》用两个女孩的命运交织,撕开了女性生存困境的一角。毕业聚会遭遇性侵的林沫沫,背负上一辈污名而失语的阿汐,在渔畔的偶然相遇,让两颗伤痕累累的心有了彼此支撑的力量。她们如同被命运风暴裹挟的旅人,在相互救赎中对抗着人生的狂风骤雨。影片上映后,不仅让 “女性如何穿越困境” 成为热议话题,更引发了关于女性创作、银幕形象塑造的深层思考。

前综合格斗世界冠军张伟丽饰演的阿汐,是影片中最令人惊艳的存在。作为非科班演员,她的表演没有技巧的堆砌,却凭着独特的气质让角色立住了脚跟。阿汐的台词寥寥无几,更多时候靠眼神、肢体传递情绪,这种克制而有力量的表达,为角色增添了别样的粗粝感,也让观众看到了非专业演员在角色塑造上的无限可能。
周桂伊曾评价,阿汐是中国大银幕上极为稀缺的女性形象。她不迎合传统审美,带着难以界定性别的中性气质,自始至终没有完成所谓的 “完美蜕变”。这种不被定义的特质,恰恰打破了银幕上女性角色的固有框架 —— 不再是需要被拯救的柔弱形象,也不是强行逆袭的 “大女主”,只是一个在困境中挣扎、坚守自我的普通人。
“沉默” 与 “暴力” 是解读阿汐的两个关键词。上一辈的纠葛让她背负着莫名的骂名,在流言蜚语中艰难求生。她就像现实中无数沉默的女性,把所有委屈、愤怒都藏在心里,独自消化生活的重击,直到情绪积压到极致才以极端方式爆发。这一角色隐喻着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隐性期待:只需安静存在,不必表达情绪,可谁又能承受住无尽的情绪内耗?
阿汐与沫沫,两个名字都带着水的意象,命运却让她们成为彼此的光。周桂伊用 “飞鸟和鱼、潮汐和天空” 形容这对搭档 —— 阿汐能说话却选择沉默,沫沫因创伤只能独眼视物,她们各自带着残缺,却在相遇后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影片中有一场戏极具张力:遭遇打击与亲人背叛的沫沫心灰意冷,选择跃入水中结束生命,不会游泳的阿汐却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救援。那一刻,决意赴死的绝望者,反倒成了拯救他人的人,两人在水中完成了命运的互换与救赎。
电影开场,阿汐剪开困住鸟儿的网,看着它治愈后飞向天空。这个镜头藏着主创的深意:阿汐和沫沫都被无形的观念、过往的创伤包裹,就像被困在网中的鸟儿,喘不过气。而她们的相遇,正是一场 “万物有灵的互救”。周桂伊将其称为 “破损者的互相治愈”,两个伤痕累累的人,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对抗风暴的勇气,这份女孩之间纯粹的情感联结,格外动人。

如果说阿汐和沫沫面对的是来自外界的舆论绞杀与创伤冲击,李心洁和姚晨饰演的角色,则展现了另一种隐性的 “人生风暴”—— 活在传统观念中的自我阉割。李心洁饰演的角色,因丈夫强暴阿汐母亲而心生嫉妒,最终成为伤害阿汐一家的元凶;姚晨塑造的现代女性,衣着光鲜却思想守旧,被传统观念束缚而不自知。这两个角色揭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女性之间的 “雌竞” 与互害,往往成为束缚女性的另一重枷锁。
不过,影片也存在明显的争议点。周桂伊就指出,《下一个台风》在女性主义表达上存在折损感。四位女性走出困境的力量,大多来自突如其来的外在助力:沫沫的觉醒离不开闺蜜与其他受害者的支持,阿汐的释怀则源于李心洁角色的 “洁白论”。角色自身的成长线不够完整,缺乏突破自我、穿越风暴的内在动力,这让女性的觉醒显得有些被动。
近年来,女性电影无疑成为市场风口,但真正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热泪盈眶的作品并不多。《下一个台风》的争议,恰恰反映了当下女性观众的真实需求:年轻女性对女性主义已有清晰认知,她们早已知道哪些观念是错的,哪些处境是不公的,却迫切需要更多元的 “破局方法论”。
这不仅是对电影创作者的要求,更是时代对女性题材作品的期待。银幕上的女性,不该只停留在展现困境、宣泄情绪的层面;现实中的女性,也需要更具体的力量指引。女性可以主动出击,不必默默消化情绪,而是勇敢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跳出 “雌竞” 的怪圈,选择彼此支撑而非互相伤害;可以不靠感性共情维护权益,而是用逻辑、法律等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
《下一个台风》的意义,或许在于它让更多人看到了女性面临的多元困境,也引发了关于 “女性如何自救与互助” 的深层思考。人生难免遭遇台风,无论是银幕上的角色,还是现实中的我们,都不必独自硬扛。唯有打破沉默、拒绝内耗、彼此支撑,才能真正穿越风暴,在困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