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檀健次领衔主演、饶晓志监制的现实主义新片《震耳欲聋》官宣定档,迅速引发关注。这部聚焦聋人群体与反诈议题的电影,没有炫目的特效,也没有狗血的桥段,却用一句“无声胜有声”的真实力量,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与痛点。

影片部分取材自真实人物——CODA(聋人子女)律师张琪的从业经历,讲述他如何为聋人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尤其在面对频发的诈骗案件时,如何用法律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导演万力坦言:“我们做了大量采访和调研,就想把一个真实的困境,和它背后的肌理讲清楚。”
作为首次挑战现实主义题材的檀健次,在片中饰演聋人律师李淇,一位在听人世界与聋人家庭之间架桥的CODA。为了贴近角色,他提前数月学习手语,研读聋人心理学资料,更专门前往一家聋人经营的咖啡馆,与员工同吃同住一整天。
“他们给自己写歌,歌词里全是梦想。”檀健次在幕后特辑中动情回忆,“他们说,很希望写的歌能被更多人听见。”这句话,也成了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核——无声,同样可以响亮。
影片揭露了一个鲜为人知却触目惊心的现实:聋人群体是诈骗犯罪的高危目标。张琪律师解释:“聋人听不见声音,所以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一份伪造的合同、一个“热心”的理财顾问、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都可能成为骗局的入口。
更令人心酸的是,有些受害者明知可能是骗局,却仍选择“赌一把”。片中潘斌龙饰演的老马,就是一个典型。他攒了一辈子钱,明知高回报理财可疑,却还是投了进去。他说:“我不想孤独地死去,哪怕被骗,也想有人跟我说说话。”

为还原真实,《震耳欲聋》主创团队花了近一年时间深入聋人社区。导演万力带着编剧汤禹辰,跟随张琪律师走访律所、法院、聋人家庭,甚至旁听聋人庭审。片中大量手语对话均由聋人演员完成,部分场景采用“无声拍摄”,让观众亲身体验“听不见”的世界。
监制饶晓志表示:“这不是一部‘拯救者’电影,而是一次平等的对话。我们想让观众看到,聋人不是需要被同情的对象,而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的普通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声音表达、用语言争辩,却很少停下来看看那些“沉默”的人。《震耳欲聋》的价值,不仅在于揭露聋人反诈困境,更在于它打破了大众对聋人群体的刻板印象——他们不是弱者,不是边缘人,而是有梦想、有尊严、有法律权利的公民。
而CODA律师的存在,就像一座桥,连接两个世界。他们的使命,不是“替聋人说话”,而是“帮聋人被听见”。《震耳欲聋》或许不会成为票房冠军,但它一定会成为一部被记住的电影,因为它提醒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别忘了倾听那些没有声音的呼救;在追逐流量的时代,别忘了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群体。
(文章素材来源:中国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