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芳华》第 12 集一经播出便引发轩然大波,“离谱” 的剧情让观众议论纷纷。剧中,何惟芳发现吴伯毒杀了自己的母亲后,愤怒地持刀想要复仇,而蒋长扬却以 “冤冤相报何时了” 为由加以阻拦,甚至因此被刺伤。这一幕让观众难以接受,大家认为蒋长扬的行为背叛了他与何惟芳共同经历丧母之痛的情感基础,人设彻底崩塌。
吴伯的动机也被指牵强。他承认下毒是因为 “权贵垄断药材导致家人病死”,但却将这份仇恨转嫁到了收留他的何母身上,这样的设定被观众批评是在 “洗白反派”,难以让人信服。在情节设计上,部分观众质疑编剧是在强行制造冲突,让受害者放弃复仇的情节不合逻辑,甚至有观众愤怒地呼吁男女主分手(“BE”)。而蒋长扬的 “圣母” 式发言,如 “吴伯亦是可怜之人”,更是火上浇油,加剧了观众的不满。
随着剧情推进,悲剧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何父原本计划免费发放治疗瘟疫的药材 “冰晶牡丹”,但权贵却以武力胁迫,将药材高价收购并囤积起来,导致灾民无药可治。这就形成了一条底层互害链:灾民死亡,吴伯的家人也因此病逝,吴伯便错误地将仇恨转向了并不知情的何母,最终导致何母中毒身亡。而何母在得知真相后,烧毁了牡丹园,以死明志。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系统性的压迫,真凶实际上是封建制度,权贵们隐身幕后,底层百姓却互为 “替罪羊”。何惟芳在了解到这一切后,陷入了 “无人可恨,无仇可报” 的虚无感,她终于意识到母亲的死是制度性压迫的结果。于是,她放弃了个人复仇,关闭了花商事业,创办了平民医馆 “悟庸堂”,将自己的商业能力用于普惠民生。
此时,蒋长扬阻拦复仇的行为才得以合理化。他的阻拦实际上是为了保全吴伯所掌握的权贵罪证,助力后续扳倒宁王的权谋布局。剧集通过吴伯 “可恨却可怜” 的设定,揭示了 “权贵作恶→底层互害→真凶逍遥” 的恶性循环。
何惟芳从 “为母复仇” 转向 “为民请命”,呼应了 “女子实业救世” 的新女性精神。《锦绣芳华》刻意打破了 “手刃仇人” 的快意恩仇模式,引导观众思考仇恨的根源与制度性罪恶。何惟芳的转型也重新定义了古装女主的格局,从商战转向 “实业救世”,用冰晶牡丹制药来普惠百姓,让剧情有了更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