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30 日,小米汽车在推送 1000 万 Clips 版本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的同时,通过官方渠道郑重呼吁用户 “辅助驾驶现阶段不是自动驾驶,请正确理解和使用相关功能”。此次升级覆盖小米 SU7 Pro、Max、Ultra 等车型,新增复杂路况下的动态决策能力,例如施工路段绕行、暴雨天气车道保持等场景的优化。
此次升级的核心矛盾在于技术进步与用户认知的错位。尽管新系统将高速场景下的障碍物识别率提升至 98.7%,但小米汽车在推送说明中仍强调 “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随时准备接管”。这一谨慎态度与行业现状密切相关:根据工信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当前所有市售车型的 “智驾” 功能均属于 L2 级辅助驾驶,驾驶员仍是责任主体。但市场调研显示,超过 60% 的消费者误认为 NOA 等功能等同于自动驾驶,这种认知偏差在事故中可能引发致命后果。
安全警示发布后,小米集团港股当日低开 2.3%,盘中最低触及 13.8 港元,市值蒸发超 150 亿港元。这一反应折射出资本市场对智能驾驶安全风险的高度敏感。自 3 月事故以来,小米汽车负面舆情持续发酵:4 月销量环比下滑 3.4%,SU7 Ultra 车型因 “碳纤维前舱盖虚假宣传” 引发集体维权,5 月股价累计下跌 18.7%。此次安全警示虽被视为亡羊补牢之举,但投资者担忧其可能加剧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信任危机。
行业数据显示,L2 级辅助驾驶车型的事故率较传统车辆降低 27%,但极端场景下的失效风险仍存。例如,小米 SU7 标准版因缺少激光雷达,在逆光、夜间等场景下的感知距离较 Pro 版缩短 30%。这种硬件配置差异导致的功能分化,进一步模糊了用户对辅助驾驶能力的认知边界。有分析师指出,若小米无法在短期内修复品牌形象,其高端车型 SU7 Ultra 的市场渗透率可能从预期的 12% 降至 8% 以下,直接影响 2025 年 Q3 营收预期。
小米事件暴露了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层矛盾:技术尚未成熟,而营销话术已越界。多家车企在宣传中使用 “脱手驾驶””AI 代驾 “等词汇,却在用户手册角落以极小字体注明” 驾驶员需全程监控 “。这种信息不对称在 3 月事故中尤为突出 —— 遇难者家属在社交媒体披露,车主生前曾向家人表示” 智驾系统安全可靠 “。
小米事件或将推动行业进入 “安全合规” 新阶段。6 月公示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强制标注 “辅助驾驶” 字样,并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 等误导性词汇。这一国家标准的出台,与北京市同期实施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形成政策合力,倒逼企业从 “功能营销” 转向 “安全承诺”。
对小米而言,此次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其正在研发的激光雷达融合方案预计 2026 年量产,可将夜间障碍物检测距离提升至 300 米,同时计划在用户协议中嵌入 “辅助驾驶使用承诺书”,通过法律条款明确责任边界。若能借此重塑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小米有望在智能驾驶赛道的下半场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