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年,外卖骑手这个职业可能就不存在了。”这句话不是来自科幻电影,而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近年来多次公开提出的预测。他说,到2035年之前,自动驾驶技术会全面取代人工送外卖。这个说法一出来,很多人感到惊讶。有人认为这是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有人担心几百万骑手以后怎么办。那么,这个预测有根据吗?如果真的实现了,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姚洋的看法并不是随便说的。最近几年,无人配送车已经在不少城市开始试点。比如,美团在北京顺义、深圳等地投放了“魔袋20”无人车,每天能送一千多单;京东物流在常熟、雄安等地运行L4级别的自动驾驶配送车;阿里的“小蛮驴”也已经进入高校和居民小区。这些无人车可以自己规划路线,识别红绿灯,避开行人,甚至能和电梯“沟通”,自动上楼送货。姚洋认为,自动驾驶的算法和物流调度系统正在以比预想更快的速度进步,只要技术再成熟一点,大规模用无人车送外卖就只是时间问题。
人力成本,是外卖平台最大的支出之一。一名骑手月均成本(含社保、补贴、管理)约8000–10000元,而一台无人配送车,初期投入约10–20万元,但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寿命5–8年。算下来,长期运营成本可能只有人工的1/3甚至更低。更重要的是,机器不会疲劳、不会抱怨、不会因天气罢工。姚洋强调:“当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企业没有理由不选择自动化。”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乐观预测。美团CEO王兴就曾表示:自动驾驶目前只是人力的“补充”,而非替代。原因在于,外卖配送远比想象中复杂,首先,老旧小区没有电梯,机器人怎么爬六楼?若是客户临时改地址、要求放门口还是放物业,机器如何沟通?这些非标准化场景,恰恰构成了城市配送的日常。目前的AI,还难以像人类一样灵活应变,技术可以解决80%的问题,但剩下的20%,决定了用户体验的生死。因此,完全替代可能比姚洋预测的更久,或许不是2035年,而是2040年,甚至更晚。

假设到2035年,无人配送真的成为主流,带来的影响会非常深远。首先,数百万骑手怎么办?目前中国外卖骑手总数超过700万人,其中很多人来自农村或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靠送外卖养家糊口。如果这些岗位快速消失,而再就业培训又没跟上,就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姚洋也承认:“技术进步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他建议政府提前做好准备,推动职业转型。比如,可以引导骑手转向新岗位,像无人设备的运维、物流调度管理、社区服务等方向。
其次,城市的空间也会发生变化。无人配送车需要专用道路、充电站和调度中心。未来的小区可能会增加“机器人接驳点”,商场的地下车库也可能改造成“配送枢纽”。这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将迎来一次新的改造。同时,新职业也会出现。过去汽车取代马车后,产生了司机、修理工、加油站员工等新工作。同样,无人配送普及后,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比如远程监控员、AI调度师、机器人维修技师、数据标注员等等。但关键在于,社会能不能及时建好这座“转型的桥”。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与社会关系的观察者,我认为姚洋的预测方向正确,但节奏可能过于乐观。技术替代的不是“工作”,而是“任务”,送餐这个任务可以被机器完成,但“服务”背后的人文价值,短期内无法复制。总之,自动驾驶取代外卖骑手,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何时”以及“如何”的问题,毕竟技术浪潮不可阻挡。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