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信源证实,苹果首款国行 eSIM-only 机型 iPhone Air 已暂停生产。这款以 5.6mm 极致轻薄为卖点的旗舰机,原计划下半年生产 1000 万至 1500 万部,如今却被日本瑞穗证券曝出将削减 100 万台产能,国行发售也被迫推迟。当 “超薄信仰” 撞上 “实用需求” 的南墙,这场看似意外的停产,实则早有伏笔。
一、停产真相:1019 万目标泡汤,轻薄换不来销量

iPhone Air 的 “夭折”,藏在一组刺眼的数据里。供应链消息显示,这款起售价 7999 元的机型,海外上市后销量远低于预期 —— 欧美市场消费者吐槽 “单 eSIM 太鸡肋”,亚洲市场反馈 “续航撑不过半天”,直接导致苹果紧急踩下生产刹车。更耐人寻味的是苹果的战略转向:一边砍掉 iPhone Air 产能,一边加急扩充 iPhone 17 Pro 系列产能,后者因 “续航升级 + 三摄影像” 成为爆款,首批销量占比超全系 50%。
“这不是产能调整,是产品定位的彻底失败。” 科技分析师李星在社交平台直言。他算了一笔账:iPhone Air 为实现 5.6mm 厚度,把电池压缩到 3036mAh,比 iPhone 17 Pro 少了近 2000mAh,“重度使用 10 小时就关机,出门必带充电宝,谁会为了薄牺牲安全感?”
二、三大致命槽点:用户用脚投票的真相
消费者的拒绝,从来不是偶然。iPhone Air 的三个核心硬伤,恰好戳中了用户的刚需痛点:
eSIM 独占的水土不服:作为国行首款无实体卡槽机型,它直接劝退了 80% 的双卡商务用户。更尴尬的是,国内部分偏远地区 eSIM 信号覆盖不全,有用户实测 “进山就失联”,对比安卓旗舰的双卡 5G 全网通,实用性大打折扣;
轻薄背后的配置妥协:为了 165g 的重量,苹果砍掉了双摄、VC 散热和 IP68 防水,换上塑料中框和 IP64 防护。同价位的华为 P60 Art 不仅有四摄影像,还配 7000mAh 大电池,网友嘲讽 “7999 元买了个‘颜值玩具’”;
价格与体验的严重失衡:7999 元的起售价,能买到三星 S25 Ultra 的顶配版,或 iPhone 16 Pro 的 128GB 版,而 iPhone Air 仅有单摄和小电池,“性价比低到离谱” 成了电商评论区的高频词。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iPhone Air 预售开启一周,收藏量破百万但付款率不足 5%,远低于 iPhone 17 系列 30% 的转化率。
三、行业镜鉴:三星刚摔过的坑,苹果又踩了

iPhone Air 的溃败,早已在三星身上上演过。今年 5 月发布的三星 Galaxy S25 Edge,同样主打 5.8mm 超薄机身和 7999 元售价,结果四个月仅生产 30 万台,销量不及标准版的零头。这款机型因 3900mAh 电池续航拉胯,从 8999 元暴跌至 6649 元仍无人问津,最终迫使三星紧急重启取消的 S26 + 项目。
两款机型的共同悲剧,暴露了行业的致命误区:在 5G 功耗激增的当下,用户早已用钱包投票 —— 根据《2025 智能手机用户需求报告》,续航能力连续三年位列 “购机首要因素”,选择 “轻薄优先” 的用户占比不足 8%。科技自媒体 “i 冰宇宙” 一针见血:“没人会为了少 1mm 厚度,每天多带一个充电宝。”
更讽刺的是,两款超薄机型的遇冷,与 “超大杯” 机型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iPhone 17 Pro Max 因 4800mAh 电池和三摄系统成爆款,小米 17 Ultra 的超大杯销量占比超 50%,印证了 “实用主义才是市场王道”。
四、苹果的战略困局:创新乏力下的 “参数执念”
iPhone Air 的停产,本质是苹果创新焦虑的集中爆发。近年来,在折叠屏、卫星通信等新赛道上落后的苹果,试图用 “极致参数” 制造话题 —— 从钛合金边框到超薄机身,却忽略了用户的核心需求。业内人士透露,iPhone Air 的 eSIM-only 设计,更多是为了配合海外运营商策略,而非针对中国市场优化,“连国内三大运营商都还在推进 eSIM 普及,苹果却急于抢跑”。
供应链的反应更能说明问题:原本为 iPhone Air 备货的代工厂,已开始承接 iPhone 17 Pro 的订单。有富士康员工透露:“Pro 系列的摄像头模组和电池产能加了 twice(两倍),Air 的生产线都停了。”
这种 “顾此失彼” 的策略,让苹果错失了关键市场窗口。要知道,2025 年国内短剧市场规模突破 677 亿元,用户超 6.9 亿,这些 “手机不离手” 的内容消费者,对续航和屏幕的需求远胜轻薄 ——iPhone Air 的 3036mAh 电池,连刷两集短剧就没电,自然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五、超薄路线该降温了,实用才是硬通货
iPhone Air 和三星 S25 Edge 的接连折戟,给所有手机厂商敲响了警钟:在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当下,为了轻薄牺牲续航、影像等核心体验,无异于 “捡芝麻丢西瓜”。
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 “能放进信封的手机”,而是 “能安心用一天的工具”。当娄艺潇们都在短剧里诠释 “逆境搞事业要务实” 时,苹果却陷入了 “参数执念”—— 忘了手机的本质是服务生活,不是陈列在橱窗里的艺术品。